凤凰艺术 你所不知道的首饰艺术:从一枚戒指说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关于首饰艺术设计  

正像对待当代艺术的概念一样,我们很难给实艺术首饰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艺术首饰风格的演变与现代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欧洲,意大利的首饰设计呈现了意大利艺术与设计相互通融的美学关系。一些重要的首饰设计师被尊为雕塑家,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荷兰抽象画派也影响了很多首饰设计作品。欧洲的首饰设计曾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为核心,英国和荷兰等国的实验艺术首饰潮流的形成也都受到它们的影响。美国的首饰设计不像欧洲那么简约有力,更活跃和开放,更强调“首饰是从雕塑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形式”的观念。“身体雕塑”、“佩戴的雕塑”和“人体艺术”这些术语经常出现在美国现代首饰史上,美国人勇于打破常规、善于吸纳多种设计思想,拉美文化的影响也使美国首饰的发展变得更丰富。澳大利亚一直和欧洲有密切的联系,在生活方式上接近美国。澳大利亚工艺人协会经常成功地和英国及欧洲其他各地组织联合举办各种展览和开展交流活动。近年来澳洲实验艺术首饰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并引起了国际反响。


实验性首饰艺术的传入与发展为中国当代首饰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将中国首饰设计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引发了人们对现代首饰艺术新的探索。


近日, 国际当代首饰艺术与设计年展于高更画廊开幕。本次展览以“三生万物-创造者,佩戴者,观者之间的对话”为题策划了包括展览,出版物,研讨会,讲座,设计工作坊等的活动,共展出14个国家,110位设计师,超过260件首饰艺术作品。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相关报道。

从一枚戒指说起……



婚姻在过去被认为是个人生活中的一次典礼,而在这场仪式中,婚戒必须得用金制造而成,因为它既象征了夫妻关系的真实性,又代表了为此而做出奉献的坚定的意愿。


 扬·凡·艾克, 阿尔洛芬尼夫妇像, 木板油画, 1434, 82 × 59.5 cm, 伦敦国家画廊藏



左为Kim Buck,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18 carat gold ,2004; 右为丹麦国立美术馆17世纪藏品


作为对这样的传统与习俗的回应,首饰艺术家Kim Buck创作了另一种用心形焊接“堆砌”而成的戒指,并为之取了一个稍带讽刺意味的名字“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2004)。在Kim Buck的这件作品中每个心形元素都是膨胀的,似乎都在抢占着人们的视线。这件作品是他对丹麦国立美术馆馆藏的一枚17世纪金戒指作出的直接的评论(这枚戒指由心形和饰以玫瑰形的徽章交替装饰而成);其名字“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更是对过去和现在金戒指与心形的母题作为代表爱情最普遍象征的某种讽刺。在这件作品中,戒指的所属者并不重要,连接戒指与佩戴者之间的叙事也变得无足轻重,艺术家所强调的是戒指作为爱情象征的普遍意义。

▲ Kim Buck, Deep Inside(also called Spell it Out ), Ring, 18carat gold, 2001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是Kim Buck的一次反思,然而他并不总是一味地在自己的作品表现讽刺的意义。他的另一件作品“Deep Inside” (2001)从表面上看与一般的戒指无异,但是在戒指的内环中有一些心形的浮雕。只有佩戴者才能感受得到这些心形的存在,也只有佩戴者与赠与者才知道这个秘密。戒指中暗含的“玄机”正是赠与者想要向接受戒指的人所传递的秘密信息。Kim Buck的多件作品都显示出他是一位偏好简单设计风格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远远不止于像第一眼看上去的那样简单。这位艺术家很喜欢在首饰中隐藏秘密,只有与首饰有亲密接触的佩戴者才能感知与知晓它的存在。


▲  滕菲 小陶和小段的婚戒-影子 银、金、树脂 直径0.9cm/1.7cm  2011


而滕菲的作品《小陶和小段的婚戒》则是将双方的指纹烙印在彼此的婚戒上,让对方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痕迹继续生命的旅程。



Gerd Rothmann,Sixth Finger,silver,1979


Gerd Rothmann则开启一场身体与饰品之间的非传统的对话。



▲ Dukno Yoon 作品


而Dukno Yoon的作品显然已经脱离了戒指是爱情象征的语境,这位韩国艺术家对机械与运动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机械式的构造是他非常重要的形式语言。这种构造的形式能够同时达到复杂且简单的效果,并且其形式中所包含的运动并非随机,而是经由设计或发明产生。Dukno Yoon认为机械的运动与观者之间的互动能赋予这些作品生命力。艺术家这些动态的、可佩戴的作品实则处于首饰与雕塑之间,当它们与身体发生联系时则会创造出一种亲密的关系。



关于饰品的创作者、佩戴者与观者



关于首饰的功能主义的美学系统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有着很深的根基,并且在这种传统当下的影响依然强大,这一点在丹麦表现得尤为显著。首饰总是与感知的存在密不可分,其私人性不仅体现在其形式上,也表现在他与身体的亲密的接触。饰品能够给皮肤带来色彩与光泽,帮助佩戴者吸引观者的目光。然而,具有新教传统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也一直对“为了装饰而装饰”的观点持怀疑的态度。



那么首饰除了装饰,给观者带来美的体验与感官的愉悦之外,它是否还能承载更多的东西?我们怎么看待一件首饰作品从诞生之初到进入佩戴者视野下的整个旅程?我们怎么看待首饰与创作者、佩戴者以及观者之间的关系?以下请跟随“凤凰艺术”走入“三生万物-国际当代首饰设计大展”,看看设计师们是怎么诠释的。



▲ 左起:艺术家、学术主持滕菲,策展人孙捷


“三生万物-国际当代首饰设计大展”的参展作品中包括了Paul Dereez、Ezra Satok-Wolman、 Katja Prins、 Karin Johansson 等多位国际大师在中国的孤品首展。策展人孙捷在接受“凤凰艺术”的访谈时提到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首饰的定位问题,这个定位一定是要有佩戴、创作和关注之间的一个关系,实际上展览的名称 “三生万物”,三生指的是这三个关系。



▲ 展览现场,左起:温哥华美术馆董事、高更画廊董事高爱红Amelia Gao ,展览总监董慧萍副教授


展览总监董慧萍从首饰佩戴者的角度谈及了自己的感受,她认为设计师、佩戴者与观者之间确实能够发生关系,而三生万物,实际上来源于中国的老庄哲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展览事实上也延伸了策展团队很多的这样的想法。她认为好的首饰是个小宇宙,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我们人又是个小宇宙,一件首饰佩戴在身上,又有点像人和这个宇宙,人和这个小首饰之间发生了一个关系,这是特别有意思的。董慧萍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做一些专题的讲座,做一些现场教学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  Ruta Naujalyte的作品, I love you ,I will eat you alive

 


▲  张少飞&王谦, 鹿娜, 耳环, 银、尼龙


在董慧萍看来,首饰也可以是我们传递信息的时候的一种身体语言,肢体语言与首饰结合起来传递的信息就更丰富了,因为它的颜色和造型都是有象征性的,其中内含了很多隐藏的信息。

▲  Mirjam Hiller, Broschre Atrosanea Rot

▲ Lucy Sarneel, Soulmates, 2012


高更画廊董事Amelia Gao认为有些设计完全是突破性的、很大胆的,而且确实表现了一种设计师独特的要表达的一种文化在里面。在她看来,本次展览完全颠覆了她对首饰的一种传统的观念,过去我们认为首饰是一种装饰物,是一种奢侈品,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运用,各种材料的探索,多种文化艺术的交融,其实首饰已经完全成为了表现自我的一种媒体。



▲ 孙捷 2012年第19届西班牙ENJOIA’T国际当代首饰奖获奖作品《大鱼》

 

孙捷认为生活是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他是一个很内观的人,会很注意地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并将其观察结果外化为创作上的一种思考。艺术家在创作时并没有将创作者、佩戴者、观察者任何一个角色放置于首位,在他看来这三者之间是共存而且相互转化的。比如自己作为设计师或艺术家创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和表现放入其中,它成为了一个完善的新的生命,但这个生命跟佩戴者会发生的新的关系是不可预知的。


▲ 参展作品


▲ Marion Delarue, Feathered Headdresses, cock, marabou bird, ostrich, pheasant's feather, 2011



▲ 艺术家Mirjam Hiller


创作者的气质,他对这件作品的理解,其表现方式直接影响到这件作品跟人的关系,观者是谁? 观者可能是第三个人,也可能是你自己,当你照镜子那一刻,你将首饰佩戴在身上那一刻你就是观者的存在,实际上这个角色之间的转换,它仅仅是围绕着首饰发生的一个关系,但孙捷只是把首饰作为一个主体来诠释。从设计和创作角度而言,孙捷希望有更多空间,也就是说如果以创作者的身份来思考一件首饰,自己可能更多的考虑的是表现方式,如果从佩戴者的角度来考虑,那自己还是以创作者的方式来介入吗,这似乎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而自己的作品如果从来没有对佩戴者呈现,它实际上并不完整的,只能说它是静物。



▲ 图中的Ice cream胸针为孙捷参展作品


当谈及到自己的创作Ice cream系列时,孙捷在其中述说了当人们坠入爱河的时的一个故事,每一个ice cream可能代表的是一个个体,每一件作品表现了他们坠入爱河时面对爱情的一种方式。她可能是一个妙龄少女,当她坠入爱河的时候,她是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感的,她希望去表现,她希望去吸引。当男士坠入爱河的时,可能相对内敛,所以每一个ice cream,实际上是象征的是一个人的情感的表现。

    

当你从冰箱拿出ice cream的那一刻,它是最美的。然而,当你拿在手上的时候,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吃掉它,你享受它;还有一种情况是你不吃它,但你拿着它,它一定会融化掉,所以这好像是你坠入爱河时的选择。你选择接受它或不接受它,接受它你享受它,但不接受它它将消失。而这一次的Ice cream将这一刻定格住了,这一刻永远都不会改变。Ice cream有其很内在、很深的一种情感的诉说,这也是对创作者某个阶段生活中一些变化的一种艺术的提炼。



▲ 滕菲, 一寸光阴, 金, 首饰, 2011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艺术家滕菲则用自己作品《一寸光阴》诠释了创作者,佩戴者,观者之间的关系。当时之所以选择“一寸光阴”的概念是因为创作者本人对时间、生命的探索感兴趣。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选择黄金作为创作材料是很自然的一个选择,除此之外,滕菲还选了玉这种材质创作了另一组作品,但两组作品表达的是同一概念。

 

滕菲认为如果是从东西方的文化的角度来对话, 用黄金创作的《一寸光阴》更适合用来诠释西方文化下的特征,因为她的作品是一个能够做吊坠的“一寸光阴”的概念的呈现。《一寸光阴》首先是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现象的一种思考,通常我们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中一寸见方的这样一个概念,在滕菲的作品中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完成了。


一件是相对规范的的形状,用玉创作而成;还有一件是被拉成细长条的黄金。对这种黄金就是有有意无意地把它拉大去扩张的这样一种概念的演绎,实际上是在思考这个东西它虽然还是那么一个体量,但它被拉撑了以后,它的质其实发生了变化,它被稀释了,品质上受到了影响,这其中包含了概念上的一个演绎的过程。用黄金创作的《一寸光阴》是可以佩戴的,对黄金的边缘的设计非常的清晰,它的正面是极简的,但是在反方吊坠的背面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有吊坠结构上的设置,有着它设计方面的思考。


▲ 滕菲,一寸光阴之一,  玉, 首饰, 2011

 

艺术家用玉创作的这件作品,其实尺度一样,但厚度较大,因为材质太薄不合适。此外,考虑到用玉来诠释东方文化,是因为玉材质本身的一种可行性,相对于金而言,它能被打磨地更圆浑一些。这种不那么清晰的边缘的处理,也更能表达浪漫,浑沌的感受。虽然用玉创作的《一寸光阴》是可以佩戴的,但艺术家并没有添加任何链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它也是可以把玩的。因为玉本身在中国文化里它有很多自己很深的东西,有玉养人、人养玉这样一种概念在里面,所以更贴近的是去拿着它、把玩它、触摸它。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们没有佩戴它,却与它发生了一定的关系。



▲ 参展作品


或许对一般的公众而言,人们还没有办法从更深的层面或者更新的角度来理解首饰艺术设计,因此适度的文本阐述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滕菲所说的那样,文字有时候也是不同的作品,文字可以起到一种更好的补充作用,能到帮助公众触及一种更丰富的东西。



▲ 国际当代首饰设计艺术展视频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三生万物,国际当代首饰设计艺术大展

学术主持:滕菲

策展人:孙捷

执行总管:庄冬冬

展览总监:董慧萍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7日--2017年1月16日

展览地点:高更画廊 望京SOHO-塔2-A座-1211

开幕酒会:2016年12月17日下午3点

参展艺术家:

Lauren KALMAN, Paul DERREZ, Lin CHEUNG, Ted NOTEN, Lucy SARNEEL, Dinie BESEMS, Kim BUCK, Ezra SATOK-WOLMAN, Katja PRINS, Karin JOHANSSON, Joo Hyung PARK, Sofie BOONS, Chiara SCARPITTI, Trinidad Contreras CHAPARRO, Aisegul TELLI, Ana Filipa BRAGANCA, Gular MUSTAFA, Dukno YOON, Hester Popma-van de KOLK,  Joson THOMSON,  Juan HARNIE, Marie-Louise KRISTENSEN,  Marion DELARUE,  Minna KARHU,  Ruta NAUJALYTE,  Sangji YUN, Sara GACKOWSKA, LEE Myungjoo, HONG Kyunghee, Lee YOJAE, Sam-Tho DUONG, Monique VIERLING, Julian STEIMER, Noon PASSAMA, Thanh Truc NGUYEN, Floor MOMMERSTEEG, Bogki MIN, Peter HOOGEBOOM, Mirjam HILLER, Karin HERWEGH, Hartog & Henneman, Hilde FOKS, Reka FEKETE, Sarah ENOCH, Sylvia BLICKMAN, Birgit LAKEN, Willem HONING, Gemma DRAPER, Warwick FREEMAN, Bettina SPECKNER, Marc MONZO, Georg DOBLER,Peter RUST, Kirsi MANNINEN, Anne BADER, 冯梓烜, 于拯, 任海明, 何晨丁, 周志成, 周薇, 孙婧瑶, 张野, 曾义平, 朱丹燚, 朱育萱, 庄冬冬, 李安琪, 李恒, 李文倩, 李沐子, 李静, 孙捷, 杨光耀, 梁晓, 段燕俪, 段航琛, 池经纬, 王兆绅, 胡俊, 谢白, 赵祎, 赵世笺, 郁新安, 郭辉, 黄小黛, 张赵丹, 苏魁,程之璐,张少飞&王谦, 蒋滢, 巨琳, 常银, 徐文祺, 徐鸿宇, 李岩,林飞雨, 王李莹, 路炜明, 陆马, 陈权霞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责编/Sophie)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沈勤个展“叁拾年”


▲ 天女散花——李磊艺术展


▲ 李迪-纵横 


▲ CURRENT:苏格兰当代艺术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