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沂水】王璟的传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来源:沂蒙史志

王璟,莒南县板泉镇大白常村人,出生于明正统十二年(1446年)正月二十,卒于嘉靖十四年(1532年)九月二十七。一生历经英宗正统、代宗景泰、英宗天顺、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七个年代。他于成化八年(1472年)中进士,在朝为官50余年,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代皇帝,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赠太保。他一生勤政为民,政绩卓著。特别是他耿介忠直为政清廉的气节,在当时和以后的历史上被后人奉为楷模,清名传颂至今。他一生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在位期间不避权贵,先后革除皇庄、统理盐法、抗击鞑靼、肃平冤狱、赈济灾民,深得朝廷倚重;去世后,世宗皇帝十分悲痛,曾亲自御封,赐御祭九坛,对国家的贡献可见一斑。

大白常村的后人都尊称王璟为“王都堂”,关于他一生的传说也很多……

王璟出生

大明年间,天下太平。万岁皇爷端坐金銮殿,紫禁城里歌舞升平,十分热闹。

这天,皇上心想,“虽然现在天下太平,但山高皇帝远,不知江北江南的黎民百姓生活得怎么样?”于是就跟贴身的大臣商量,是不是该一路私访到江南?君臣最后商量好了,就安排好朝中的大事,然后不叫众人知道,君坐车、臣骑马上了大路。

这天来到山东沂州地界,早早地找了个客栈住下,把车马放在客栈里,叫手下的人看管,自己和大臣换上了便衣,好去微服私访。君臣二人随便来到沭河东岸的一个紧靠河的村子,想找村里的老百姓了解了解民情。可“六月的天,哭孩的脸,说下就下”,一会乌云就上来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君臣慌了,看见大街左边有家高大的门楼,就赶忙跑去避雨。

只见大门紧关着,但可以听见里边屋里有女人说话的声音,也有一阵阵喊痛的呻吟声。君臣二人心中正在纳闷,忽听见里边屋里传出了婴儿出生的响亮啼声。里边的女人们都笑了,说:“是个大小子,这回可好了,有孙子了!”二人什么都明白了,原来这家刚出生了一个男孩。

君臣互相使了个眼色,皇上说:“这个孩子真有福,出生时还得咱君臣二人来把门。”大臣也说:“孩子长大后必定是栋梁之才,就不知能官称几品?”话未说完,只听见院里的一个老妇人说:“俺老百姓庄户人家的,不要几品的大官,有一品就行了。”

原来是孩子的奶奶正走出屋门,向院子里的阳沟泼接生过的脏水,听见门外有人说话,问“孩子官称几品”,她还以为越品多官就越大,心想“有个官做就怪好”,所以就说“庄户人家,一品就行”。刚出生的这个孩子就是王璟,他的奶奶真会说话,后来还真应验了她的话。

王璟赶考

王璟从小聪明伶俐,七岁时爹娘把他送到南学把书念,老师教的点到就会、过目不忘,显得才华出众。17岁去北京应试,赶考的路上路过一个村庄,天黑了没奔上客栈,就在一家农户里住下了。

这家农户的夫妻俩刚有个不满一岁的女儿,常常日夜哭啼,而且越是到晚上哭得越厉害,刺耳的哭声令夫妻二人经常彻夜难眠。说来也怪,王璟在他们家住下后,孩子竟一夜睡到天亮也没哭。第二天王璟走了,孩子睁开眼看了看,又“哇哇”地哭起来。夫妻俩一想,这赶考的书生肯定是个贵人,他住了一夜女儿一夜没哭,他走了却又哭,于是就赶紧去追王璟。

王璟没走多远,夫妻俩追上,说明了来意。王璟说:“只要我在你家,孩子就不哭?可我急着去赶考场,不能长住在你家呀!”之后想了想,说:“那这样吧,我给写几个字,你们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就行了。”说完拿出笔墨、取出纸张,写了四个大字“王璟在此”。夫妻俩回家后,把字放在了孩子的枕头底下,果然孩子夜晚就睡得香甜,不哭了。

夫妻俩喜得逢人便说:“多亏了那个过路君子,俺家孩子的哭病好了!”从此以后,凡是有孩子哭夜的,人们就写个帖子贴在大路口的树上或墙上,男孩哭夜就写“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哭夜郎,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出太阳”;女孩就写“天绿绿地绿绿,我家有个哭夜姑,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太阳出”。

朝中为官

沭河两岸有个风俗,就是老人在没死之前,喜欢先修好坟墓,民间叫“喜墓”。王璟的爷爷,也砌了喜墓。地理先生看过墓地说:“要是用上此墓,老王家下七辈就能出个朝里一品的大官。”

那年王璟正好五岁,趴在爹的背上正听大人们说话,听地理先生说“这穴地用上,下七辈能出京里的一品大官”,就急忙抢着说:“不用等到下七辈了,把上七辈的老老老爷爷起上就行。”所有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孩子小小的年纪,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先生看了看孩子,见“天庭饱满多主贵、地阁方圆不受贫”的样子,心想一品大官也就在此人身上了!于是就按孩子说的做了。

王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读起书来跟吃书一般,25岁中了举人,二十六26岁中了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称都堂大人。

王璟才华出众,真会理财和理事,替皇上执掌后宫,成为粉黛三千的后宫总管,把所有后宫的琐细之事处理得条条有序。后宫平安了,天下就太平,皇上于是龙心大悦,想下去微服私访一趟,也顺便看看沿途的美景,就放下了国事,叫都堂王璟掌国三个月,放心大胆地去游玩观景了。

正值茂春,御花园内百花争艳、百鸟齐鸣、蝶飞蜂舞,正宫娘娘叫王璟陪她观花赏春。见王璟年轻英俊、人才出众,心中不免产生了爱意,就故意在下台阶时把凤鞋崴掉。因为古代女人都是三寸金莲脚,娘娘自己不便弓腰提鞋,于是有意调情,就娇声娇气地叫王璟把她的凤鞋给提上。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王璟为官历来小心谨慎,从不敢违反皇规,况且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就不敢用手直接给娘娘提鞋,于是拿手绢把鞋后跟包好,趴在了地上,用牙咬住娘娘鞋后跟的提鞋布,慢慢地给提上了。

娘娘见他那忠厚老实的样子,笑着说:“王都堂呀王都堂,你算是一辈清官做绝了!”王璟一听吓了一跳,趴在地上没敢抬头,额头上直冒冷汗。娘娘自知失言,接着说:“王都堂,叫你儿孙代代都做官。”王璟这才谢恩起身。

王璟的后人并不多,可他为官清廉的名声很大,大白常姓王的都是他的传人。后人说,“大白常出了王都堂,姓汪的也改姓了王!”

锦鸡落江南

王璟在朝为官50余年,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代皇帝,为维护大明江山做出了贡献,是明朝的四代元老和功臣。他曾37次上书辞官,终于在76岁时得到恩准,解甲归田回到沂州府兰山县临沭乡白常社,87岁寿终。皇上很惋惜,于是就皇家拨钱拨物、御批在其老家安葬。


王璟御葬林


王家请来很有名的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先生看好了村西南湖的一块风水宝地,可以代代高官、人丁兴旺,被御名“石林”,由石人、石羊、石马、石龟等镇林。

一切准备安置停当,开始挖墓穴。当时风水先生就吩咐,“千万别挖太深,挖到一丈五六尺深的时候,挖不动的地方就千万别挖了!”先生也不敢离埝(俗语,地方),恐怕他们出差错。

一伙年轻人一会就挖了一丈多深。谁知这时先生突然急着去方便,于是让他们先挖着,马上就来。可是小解完了又想大解,耽误了好一会。等他跑回来时,可了不得了,出了大事!年轻人劲头足,一会就挖到了一块石板,竟然忘记了先生嘱咐过的话,一个后生弯下腰,伸手就把石板给掀了起来。只听“扑啦扑啦”两声,

大石板下飞出了两只五颜六色的锦鸡,直下西南方向而去。先生远远地看见,大声说:“锦鸡飞到江南,脉气破了!”气得拿起家什,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时,大伙也傻了眼。有人说:“锦鸡落到江南?那为了家族今后的兴旺,咱就把灵柩葬在江南吧!”另一个人说:“我听先生说锦鸡飞到姜园去了。正好沂河岸有个姜园!”最后,只好又找了个地理先生,在沂河岸的姜园看了一穴好地,就把都堂王璟葬在了沂州府的东关姜园。

实际上锦鸡并没有飞姜园。锦鸡展翅双飞后,飞过了沭河,又飞过了沂河,在沂州府南门南的小土岭上落下来,歇了歇脚,然后直飞江南去了。以后人们把锦鸡落过的地方,叫做金雀山、银雀山。从历史看,不管大明、大清还是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官大都出在江南。

石人偷食

大白常村王璟的御封“石林”,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替后,留下了风风雨雨的见证。尤其是康熙年间地震的破坏,石羊没了角、石马没了尾巴、石人掉了胳膊,所幸之后又被竖起、修复。

传说在清朝时,村里有家人把磨好的煎饼糊子放在磨台上,还没来得及收起来,因为当时天还不亮,就上屋歇了一会。再出屋门时,看见黑乎乎的有个人影在偷吃磨台上的煎饼糊子,情急之下,她就用收糊子的尺板狠狠地打了那人的头一下,人影瞬间不见了。

第二天,村里有人看到一个石人的头上粘着煎饼糊子。对于这事,沭河两岸的人们传得神乎其神。

对于大白常御封石林和有关王璟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至今仍在两岸流传。

王璟不仅为官清廉,还经常教育子孙后代清正为怀。嘉靖元年王璟乞休回乡,这时他的长孙王宗贤已官至奉议大夫。为了教育宗贤继承祖风,他亲书“清、慎、勤”三字赠勉。要王宗贤带在身边作为座右铭。王宗贤佩带终身,并取字“效先”,表示决心一生恪守祖训,无愧于乃祖的教诲。其次孙保定知府王宗性去世时,妻孙氏悲痛至极,以至自缢而死。死前将留在身边的次子王应龙叫到床前教诲说:“尔祖官至太保,功绩著于当世,尔伯父官至大尹,皆有清名。尔与尔兄当苦志读书。以继祖,父之志……听我言,不失为忠臣之后。”一个决意的人,死前仍念念不忘一家几代人清正忠直的名声,并要求儿子矢志继承这一传统,不愧为忠臣之后。可见王璟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是多么严格,数代后而仍能恪守不渝,足见其人格影响之巨之深之远!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1952年王璟墓搬迁时,打开墓穴后,发现王璟夫妇墓中只有自用的28颗石印章和夫人刘氏随身戴的两个小耳坠、一对手镯和一个铜质发罩,除此以外,竟然连一件贵重殉葬品也没有,甚至连棺材也是平常木料,早已朽烂。一代高官如此清贫,令在场的人无不欷歔感叹。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