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玉器精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上海博物馆藏玉器精选






白玉龙纹鲜卑头


鲜卑头,即胡语所言的带钩或带扣。《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

本件玉器采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通体透雕一条蜷曲的蟠龙,龙身上部曾嵌有宝石,现已全部脱失。器背两侧有铭文两行:“庚午,御府造白玉衮带鲜卑头,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工七百”,“将臣范许、奉车都尉臣程泾、令奉车都尉关内侯臣张余”。记录了制作时间、制作机构、器物名称、用工人数、监造者姓名等非常有价值的内容: 

据文字而考,此白玉带钩为“御府”所造,应当为皇室用具,一般认为系晋代某位皇帝的御用之物。此外,上古玉器一般很少雕刻铭文,明清时才较多出现,在魏晋时期就出现如此多铭文,弥足珍贵。








春水玉饰


辽金时期有“四时捺钵”的制度,“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捺钵”则为契丹语的“行营”。而金人则多以春水、秋山两时捺钵作为玉雕题材。

“春水玉”表现的是“春捺钵”的场景,常以“海东青” 穿行于荷花莲叶中捕天鹅或大雁为主。

本件春水玉饰巧用“俏色”的手法通过玉质本身的不同色彩来雕刻黑色凶猛的海东青捕食白天鹅的场景,二者形成强烈对比,具有悲剧色彩的审美意味。








乐伎玉带板


唐制以金玉带銙与官服相结合来表官阶高低,三品以上才许用玉带,以13銙带銙为最高等级。“銙”即革带上的装饰带板,另有镶在带端的圆角矩形玉饰称“铊尾”,配合带扣后即为完整带具一组。

此套乐伎玉带板由十二块带板组成,其中铊尾一件,方形銙十一块,另有铜质的带扣一件。带板正面以压地隐起的方式雕出舞蹈、吹奏等伎乐人物。唐代时期胡人乐师颇多,“龟兹乐”、“西凉乐”风靡一时,本件带板中的人物正照此刻画,深目高鼻、窄袖高靴,神态动作自然,生动传神。面部细节与衣褶线条则流转利落,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莲鹭纹玉炉顶

元  

高:4.6厘米;底径:3.8—4.6厘米

上海青浦出土


炉顶,即古代香炉盖上的钮,一般采用透雕形式,底部则凿孔以供香气散发。

本件玉炉顶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区,为馒头形,椭圆片状底座,座下有四对穿孔。采用多层次镂空技法雕琢而成,以莲叶作顶饰,莲叶宽阔、厚实,中心内凹,莲叶的两侧雕刻莲蓬,蓬头做菱格纹;下部雕鹭鸶两只穿行于芦叶水草中,一只仰头伸颈,回首张望,另一只低头饮水。莲鹭纹不仅具有装饰意义,同时寓意着“一路连科”的期望,为古代读书人的文房装饰所好。








龙纹玉玦

春秋早期  


玦,“佩如环而有缺”,为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往往作为耳饰成对使用。

早期玉玦一般素面无纹,商周以后开始出现纹样装饰。春秋战国时期,龙纹玉玦较为流行。本件作品采用阴刻的手法,在玉玦缺口两端对称琢制双龙首,且共用一身,形成“双龙一身”的形象,线条古朴圆润,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螭纹玉觚

清 乾隆


清代玉制器皿中常见仿古彝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乾隆朝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就可以知道,乾隆常要求他的那些巧匠们以《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中古彝器为范本来制作玉器了。崇古并非简单的复古、泥古,对于老题材的挖掘实则源自于对创新的渴求,这才是此时玉器制作能发展的真正动因。

这件玉觚仿商周青铜觚而制,器身上下雕葵瓣纹,腹部浮雕三条蟠螭,底足内镌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可知为乾隆年间的宫廷用品。此觚为黄玉琢成,玉质极佳,琢工精美,代表了清代制玉的最高水准。









神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纪——前22世纪)  


良渚文化玉琮多由手镯演变而来,一般自短小向高大演变,形制多为上大下小。此件玉琮高近40厘米,分为十五节,在国内外同类型玉琮中,其高度也是名列前茅的。琮上以四角为中心对称,饰有极尽简化的神面纹,用几何形的突棱来表现神人的神秘面孔,为良渚文化晚期玉琮最为典型的图案。另,玉琮上端射口部位有个飞翔的鸟纹,作为人神沟通的使者,在良渚玉琮里非常少见,因此十分珍贵。








神像飞鸟纹玉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纪——前22世纪)  

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良渚文化是以浙江余杭良渚为中心辐射至江浙一带的一种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以原始工具琢玉成型,代表了我国原始文化南方玉器的最高水平。

玉琮是一个外方内圆的综合体,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本件玉琮玉质纯净,呈青绿色,分为两节,以四角为中线,用浅浮雕刻一组神人兽面纹,表达神人骑在神兽身上升天入地的情景,为良渚文化最具特点的纹饰。玉琮两侧各饰飞鸟,作为沟通人神的使者。另有细密云纹和横直线的几何形图案作为装饰,纤细流畅,为良渚文化中最为精美的典型代表。









四灵玉胜

东汉  


《三辅黄图》卷三有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四灵纹为东汉较为流行的纹饰。

此件玉器十分罕见,,下方则为龟蛇相交的“玄武”,外侧两边各琢刻苍龙和白虎各一。隔柱上浅刻“长宜子孙,延寿万年”篆书八字。“四灵”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位,有辟邪压胜,拂除不祥之意。两汉的墓葬壁画中也常见“四灵”的身影,代表了古人升仙谶纬的思想。四灵玉胜仅此一见,因此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鹰攫人首玉佩

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4世纪——前20世纪)  


透雕二鹰,其中形体稍小者立于大者背上,方向相背,身上均装饰阳文线条,羽冠呈一蛇形。大鹰爪下攫一人头。“人兽母题”在新石器乃至其后相当长的时段内都是先民常采用的艺术题材,铜器中有“虎食人”,而在玉器中则有“神人兽面”、“鹰攫人首”。

根据学者研究,在史前社会有一种杀祭的风俗,在氏族兼并战争之中,往往是战胜方将失败方的俘虏首级砍下,用以祭祀自己的图腾神。鹰可能为当时某一氏族的供奉神,本件玉佩很有可能表现了这个上古的传统习俗。








玉虎

商  


本件玉虎为片雕,虎口微张,足部蹬地,尾部上翘并蜷曲,纹样采用双钩的方法以两条平行阴线进行刻划装饰,十分写实。商代玉器中的动物纹眼睛,以“臣”字目居多,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臣”字相似,故名。此件玉虎目中穿有圆孔可供佩戴。








玉龙

战国 


战国时期的龙千姿百态,往往作为组玉佩中的组件出现,可以说是古代玉龙的黄金时代。

本件玉器片雕,玉质通透并有玻璃光质感,龙身呈 “C”形弯曲,尾部末端处回折,躯体部分以“人”字纹装饰,每毫米有五至四根线条,工艺十分精湛,令人惊叹。










玉鸟

商  


动物形玉佩在商代玉器中占了较大比重,鸟形玉佩数量更为繁多。

本件玉鸟为双圈眼,大角卷尾,双足勾曲,身体部分则以卷云纹装饰组成翎纹,玉鸟通体以商代典型的双阴线手法勾勒,口部则琢有穿孔以供悬挂佩戴。

动物型玉佩通常会作为组玉佩的一个部分使用,组玉佩是通过不同形制的玉器组合悬挂在人身上,行走时发出珠玉落盘的清音,不仅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同时也有君子比德的美好象征。










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4世纪——前20世纪)  


圆雕,青玉质,晶莹剔透且保存完整,制造工艺非常高超。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榄形眼,蒜头大鼻,阔嘴紧闭,表情庄严,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被认为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是海内外同类传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










云龙纹玉环

年代 唐


此玉环正面浅浮雕龙戏珠的图案。龙腾于空中,龙头上叉开双角。张口,上唇呈梳状,下唇有须。龙身上满布网格纹状鳞纹,背鳍排列紧密,前腿与身关节处有翼。龙爪伸展,均为三趾。龙尾蛇形,呈S形弯曲。背面则为四朵如意形云朵,中间以阴线雕成扇状。

唐宋时期的龙与现今所熟知的龙形象非常相近,它们不同于之前的蟠龙、卧龙而是腾云驾雾、张牙舞爪,彰显出横扫六阖的非凡气势。本件器物应是专供唐代帝王使用的,在前蜀皇帝王建墓中也发现过类似玉环,因此颇为珍罕。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