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清明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微信號:
wudangdaojiao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壹.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壹。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是郊遊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壹日總稱“三冥節”,過去通常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歷制定的歷法,本身並非節日。清明恰好在農歷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節日上巳節、寒食節重疊,久而久之清明也成為了春季節日的壹部分。

  今天,上巳節已經從中國人的節日譜中消失了,但過去它曾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壹。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則固定為農歷三月三那天。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經開始流行,《論語》中所說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清明在道教中是壹種天人合壹的生存境界。在古人眼中,“清明”二字,意指天明地潔、氣象清朗之境。正是在這壹充滿生機的時空境域中,中國先民們體驗到了自然造化之塑造與滋養生命的深邃力量,發出了深沈的生命吟詠。這其中,既有追念親人亡靈、招歸逝者遊魂的沈沈哀思,亦有登樓遠眺春光景、欲乘鶴飛天入仙境的美好憧景;既有傷春懷抱、吹奏壹曲離歌的苦澀愁緒,又有相將踏青去、陶陶盡醉綠野的恬愉歡欣。很明顯的,這是壹種復雜、本真的生命情懷的詩意激蕩。在道教視野中,“清明”不僅僅是壹種時令、節氣,或節俗或禮儀,而更乃是壹種天、人和諧壹體的理想生存境界。有道書釋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見汙辱也”,即當世界處於“清且明”的狀態時,則呈現出萬物生全、諧和安寧的局面。更且,“清明”於道教中亦為壹種內在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想爾註》言,“清靜能睹眾微,內自清明,不欲於俗”,即當人處於“清明”狀態時,則可以真切感受到自我生命與大自然之間的融合為壹,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到壹個無限廣域的境界。古代的“清明節”表現的正是這樣壹種精神主題。

      “時令”作為清明節衍生的核心前提因素,內涵著中國人固有的“天人合壹”、“循時而動”的哲學和生命倫理思維。對此,道教作出了較早、較明確地說明。《呂氏春秋·季春紀》載:“是月也(清明節氣所處的三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生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道書《太平經》更明確指出:“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時在外道巷,故萬物皆出,居外也”。道教認為,三月清明時節,陽氣初始遍布於大自然中,還未入及土地與生命萬物體內之中。因而,當此之時,蕓蕓眾生皆應“積聚亦於外”,以汲取生命營養於自身。

        歷史表明,清明節流行的出遊、嬉春、掃墓的風俗,不僅蘊涵著傳統時令倫理的精神,而且與道教提倡回歸自然的生命倫理深刻地融合在了壹起。如,唐蕭穎士《清明日南皮泛舟序》認為,清明時節人們到大自然中去,欣賞春天的美麗,享受生命的愉悅,謳歌天地造化的神奇,乃系發自於人之內在的“興情之極致”,“可以娛聖,澤表人和也”。


       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雲:“林下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我赤松家。丹竈初開火,仙桃正發花,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這首詩中的青鳥、赤松、丹竈、仙桃等意象,皆取自道教,可以說完全是通過道教的藝術視界來描繪清明節的情景。而詩中所表達的,正是對青春、生命的極度留戀。又如,宋代與著名高道白玉蟾交往甚深文人李處權,作《清明日席上呈諸友》:“佳節年年好,新春處處宜,鶯花從自得,蒲柳頓先衰,事過如驚夢,愁來劇亂絲,神仙端可學,吾願問安期。”這幾句詩,雖然含有淡淡的愁緒,但亦很明顯地把清明節與道教的神仙信仰結合起來,表達出詩人追求生命永恒的情懷。而宋代文人史浩,更是受啟於道教內丹生命哲學思想,力求把清明節的生命情感主題,內化為壹種深植於人們心靈世界的精神。他在《菩薩蠻·清明》壹詞中吟詠道:“提壺漫欲尋芳去,桃紅柳綠年年事,唯有列仙翁,清明本在躬,何須從外討,皮裏陽秋好,堪羨個中人,無時不是春。”“清明本在躬”,乃在於把清明節的精神訴求內化為自我心靈的內容,並進而普遍化為壹種與道教生命倫理相壹致的精神境界。

        與此同時,清明節日體現出來的意境,亦深化了道人本身的生命體悟。如唐代高道施肩吾,即通過對清明節時令的感悟,充分表達了他對生命永恒的執著信念:“去歲清明霅溪口,今朝寒食鏡湖西。信知天地心不易,還有子規依舊啼。”

       由上可見,歷史上清明節日裏所內涵的精神主題,與道教的思想、情感、信義是非常緊密地融合在壹起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極為深刻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倫理及精神氣質。

二.清明節的習俗

 最早的時候,上巳節那天人們會去踏青郊遊、到河邊洗澡。另外,這天也有"驅邪"的功能,古人稱為"祓除畔浴"。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譬如"重陽節登高",實際的原因是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這個道理。

        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也有過"三月三"的習俗,"曲水流觴"便是當時人們普遍采用的壹種休閑方式,這個在王羲之的《蘭亭序》裏都讀到過。

  至於清明祭祖的風俗,有壹種說法認為與農歷三月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傳說是因為春秋時晉文公為了紀念大臣介之推而設。朱旭強認為,這其實是壹種後人附會的說法,就像將端午和屈原扯到壹塊兒那樣。寒食節的來歷與古代取火困難有關,壹旦得到火種便要保存很久,今天壹些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在屋子裏設火塘的風俗。而寒食節便是壹年壹度"改火"的日子,人們在那幾天要替換新的火種,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節本身和祭掃並無關系。

                 
如今我國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有以下幾點:

1、掃墓。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近世以來,清明節祭祖功能被強化和突出。而其間,道教的神學、儀式及生命倫理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力。其壹,道教為清明祭亡活動提供了儀式形態的支撐。道教奉行的教義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禮神明的內容。道祖老子認為,人們依「道」而行,就會有「子孫以祭祀不輟」(《道德經》第五十四章)的福報。子孫祭祀先人,緬懷先人的恩德,表示對先烈、對已經逝世的親人的深切懷念,對於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孝親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每逢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壹,道教都要舉辦祭幽度亡的法會,以滿足善信追思、感恩親人的願望。屆時要在廟內為善信設置「青玄濟度壇」或「寒林壇」,安放亡魂的靈位。在壇中,高功法師們面對亡者靈位,舉行攝召、安靈、發城隍牒、救苦疏、施食、上表等法事。法會中高功法師們率善信祈求道教神靈太乙救苦天尊,發大慈悲,廣開濟度之門。高功法師們合神力於自身,用法力賑濟鬼魂,使其早生人天,永離豐都之苦。按照道教的觀點,使九玄七祖俱得超升,乃是對先人最大的孝敬。在當代,道教於清明節舉行的主要儀式活動是“清明普度黃箓法會”。該法會打醮三天三夜,為民眾提供清明祭祀祖先,以及祈福禳災的儀式需求。道教的黃箓齋儀主要是專為超度亡靈而起建的度亡道場。宋代高道白玉蟾的《海瓊白真人語錄》言:“(黃箓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此壹由道教儀式所支持的清明節習俗活動,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也日益深入、廣泛。

       歷史來看,清明祭亡與古代上巳節的招魂續魄,寒食節的上墳祭掃有關。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發布的詔令提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不過,當時民間寒食日的“墓祭”形式,卻未能盡獲得當時官方與上層意識形態的完全肯定。及至宋初,朝廷官方的清明祭儀逐漸采用道、佛二教的儀式。據載,宋紹興十三年,朝廷“初築三殿,聖祖居前,宣祖至祖宗諸帝居中殿,元天大聖後與祖宗諸後居後。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結燈樓,寒食設秋千……凡帝後忌辰,用道、釋作法事”。雖然唐代就有皇帝在宮廷內大行清明遊戲活動,但並未作為正式的“禮制”內容。而由此條記載看,“寒食設秋千”,並用“道、釋作法事”,似應成為了朝廷清明祭的重要內容。如今,每逢清明節,武當山道教宮觀也會舉辦“清明普度黃箓法會” 超度亡靈,為天下善信祈福消災。


       道教儀式作為清明祭的主要載體,應始於明朝時期。據載,“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厲,設壇玄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羊三,豕三,飯米三石。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壹年二祭如京師,裏社則祭鄉厲。後定郡邑厲、鄉厲,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後來清朝官方亦承繼了此壹傳統。因而,明清時期,道教城隍廟宇舉行的“三巡會”,遂成為了清明節正式、大型的祭祀儀禮活動。“三巡會”主要包括祭厲壇、城隍出巡等儀式活動。屆時,從京師到地方,皆有規模很大,熱鬧非常的祭祀、表演活動。“三巡會”的主要宗教功能是“祭厲”。所謂“祭厲”,即專門祭祀、撫慰那些無後人祭祀的孤魂野鬼。此恰與許多地方、民間的古老的“招魂”、“野祭”習俗(事實上,在許多地區,古代上巳、寒食節的祭亡活動,並不局限於對祖先或死去親人的悼念,而是對所有亡靈,或特別對孤魂野鬼的安頓。參見註釋)是正相契合的。因此,“三巡會”可以說是道教對古代中國民間清明悼亡的壹種儀式整合形態。在此影響下,後世許多地方的民間清明祭祀的儀式活動亦多與“三巡會”相伴而行,融為壹體。如,,“(清明)是日,城鎮城隍為本年之初次出巡,各家皆祭掃祖塋,添土於各冢”。《甘肅新通誌》(宣統元年刻本)載,“清明節前,通行拜墓禮,為春祭。舁城隍神於厲壇,郡縣官設饌致祭,士民共禮之。”


        其二,道教為清明節祭儀提供了神學、生命倫理的支撐。歷史上,與清明節有關的許多種儀式及節俗活動,往往皆因不合儒家禮教而受到上層意識形態及正統倫理的批評。例如,民間清明時節的“墓祭”、“上墳”習俗,就被歷代許多儒家學者指摘為“俚俗之祭也,非禮”;“焚衣野祭之類,皆閭巷人之事也。”然而,道教圍繞“墓地”而展開的祭祀、法術活動,卻極為豐富。道教以為,“葬者,本先人之丘陵居處也,名為初置根種。”在道教中,祭冢、省墳、墓厭等,實乃其信仰活動中的必然之義。因而,與儒家反對祭祀“野鬼孤魂”的主張相反,道教則視其為“積陰德”之舉。如《真誥》卷十二載:漢河南尹周暢,“好行陰德,功在不覺。曾作河南尹,遭大旱,收葬洛陽城旁客死骸骨萬余人,為立義冢祭祀之,應時大雨豐收”。道教還賦予“墓祭”以更為神妙的想像,“至孝者,能感激鬼神,使百鳥山獸巡其墳埏也”。


2、食俗。
在道教的影響下,古代清明墓祭還被賦予了養生的內涵。明張萱《疑耀》卷五載:清明日上墓必以烏飯。其法:先以青礬漬米,搗楓樹葉染之;……道家謂之青精幹石(饣迅)飯。楊羲與許遠遊書故服(饣迅),不即此物。陶隱居《登真訣》亦雲:太祖真人有此法。這種清明制作“烏飯”、“青精飯”的習俗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流行的。如今,浙江、上海壹帶仍流行有清明食“青糰”(實即“青精飯”壹種)的風俗。青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壹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壹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3、踏青。民間的清明祭祀活動,實際上是包含了許多遊戲、娛樂活動的習俗方式。但古代官方儒家意識形態卻對清明祭祀活動加以規制——“不得作樂”。相反,道教卻賦予了民眾這些歡樂的活動與情緒以生命本真的價值和意義:“守善學,遊樂而盡者,為樂遊鬼,法復不見愁苦”。清明通常在農歷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壹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4、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喜愛的活動。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有人把風箏放上天後,便剪斷牽線,任它們被吹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5、戴柳。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為辟邪之用,但在壹些地方有紀年華之義,有所謂清明插柳“紀年華”,“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這種習俗是宋代“寒食”冠禮的遺存。宋代將男女成年行冠禮的時間統壹定在“寒食”節,而不論生時年月,“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夢梁錄》)戴柳即為成年標誌。據此,後世便有“紀年華”之遺俗,並演化成婦女戴柳球於鬢畔以祈紅顏永駐的習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義。時值春季婦女戴柳,則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三.清明節祭祖註意事項

 1、拜山之前最好要佩戴壹些護身用品,比如玉石,佛菩薩神明掛墜或護身符之類,以防壹些有緣的陰性朋友幹擾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盡量避免傍晚或夜間上山,這個時間段陽氣減退,陰氣漸長,近期運勢不佳的朋友特別容易招惹陰性信息。還是預防壹下有益無害。

 3、壹定要註意的是拍照攝影,有的朋友順便把拜山也當做壹次登山春遊。這也沒什麽,但需要註意的是在有墳墓靈位地方不要隨意攝影或錄像,否則很可能招惹到壹些陰靈而找來不必要的騷擾。若發現影像中出現了本沒有的人影或白,黑影像,最好請有經驗法師適時進行處理。不然真有可能影響個人時運。

 4、還有下山回家時最好要先過壹下火盆後入屋為好。可事先準備好壹個金屬盆,回家門口是在盆裏焚燒壹些壽金百解符等,然後從火上經過,這樣可避免從山上回來時招惹的陰性朋友入屋而造成不必要的煩惱。

 5、進入山中路經他人墳地時要註意言語文明禮貌,不可語言魯莽隨意指點“江山”。內急朋友壹定要註意不可隨意進行不文明行為,切忌。

              

四.清明節須註意的風水

1、註意程序。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幹凈。其次是祭祀,這壹程序很關鍵,壹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2、人在異地,應心中對先人有思念。清明節假期很短,如果人在外地,無法回家掃墓,也可以在家祭拜,滴天居士建議大家在家中對著家鄉的方向,點上三枝香,供奉水果等祭品,如果條件許可那就燒點紙錢,如果條件不允許,那就心中多默念,以表誠意。

3、清明節出遊踏青表思念。清明節也有的人會出遊,去踏青,這裏就需要註意要多選擇好出遊地點,少去山地為好,也去陰氣重的地方,特別是出遊時間都在白天完成為好,晚上還是多呆在家或旅社為好,因為清明節最重要的是祭拜祖先,以表孝心。

4、夢見先人或故友生活中常見人在清明節前會遇到故去的先人或友人,此代表妳應該去給對方掃墓去了,所以如果出現上面情況,無論多忙也要抽空去祭掃為好,如果真的無法去的話,也要托人去祭拜為好。

5;體質弱的人的人註意磁場。有些人體質弱,先天元氣不足,在清明節前後是氣場低,容易出現生病或者其他情況,象這類朋友在過清明節時要戴些開運物為好,可以在右手戴黑曜石手鏈,或者身上戴上觀音或佛像,這樣可以避免不利磁場的打擾。

6、清明拜山並不是越早越好。拜山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寅時。古代歷法中,為壹。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麽早,但是,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盛世修廟,道濟群生。當下,武當山道教協會在靜樂宮啟動了壹項前無古人的世紀工程---修建壹道八十壹米長的《道德經》影壁墻。這道矗立在靜樂宮廣場上的影壁墻全部采用上等石料、仿古工藝修葺雕刻,其內容為老子八十壹化圖和《道德經》八十壹章,由中國道教協會和書法報社聯合發起海內外著名書法家撰寫碑文。八十壹塊功德碑將耀世而立,這必將是壹個流芳百世、福蔭子孫的盛事。現誠邀天下善信大德共襄盛舉,功在當代,名千秋。君若有意,請聯系:

聯系電話:0719-5688039  

                    17720266033  

                    17720266117

    武當山靈,靈通天下!仙山留名,福蔭萬代!

关注武當道教,在这里遇见您的信仰!

邮箱:3271486929@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