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县城的传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海阳、海阳,
有县无城,
城隍生(诞),
问你何处营老爷。
玩稍,玩营,
玩把老爷营上潮州府城。

这是流传于潮安的歌谣,说的是海阳(今潮安)以前只有县无城,自我挖苦、作乐的歌谣。
  从这首歌谣,俺可以看出,一座城对一个地方的重要性,、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特定区域的座标。比方说潮州,在封建时期称府,于是人们习惯把潮州城称府城。俗话说:一府管九县。而做为府城,、经济、文化中心。也就说她是整个潮州府区域的座标。
  古往今来,多少次战争,无非也就是土地之争。一座城的失守,。因而县设县城,府设府城,天子设皇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然而,位于南海一隅的海阳县究竟有没有县城呢?难道真如歌谣说的,有县无城吗?说来也是,以前在潮安听到的只有府城,从来没有人提起县城什么的,人们到潮州城办事总是说:来去府城理工课(工作),无人说来去县城理工课……直至现在,上年纪的还是称潮州为府城。难道海阳真的有县无城吗?不,有,那县城在那里呢。如果在三十年前问,海阳县城在哪里,你一定会说,在潮州城。现在问,你一定会说海阳无城,潮安有,在庵埠。开玩笑,越扯越远,我们回到正题。
  海阳县城在这里,那它咋会荒废到如此的地步,是什么原因,让潮文化发源地的海阳县县城成为杂草丛生之地呢?听我慢慢道来——
 关于海阳县城,消失的原因,史界无定论,但民间说法很多,主要有3种,一、骚乱说。二:洪水海啸说。三:风水说。

一、骚乱说

  在唐初期,俺潮州府海阳县与福建泉州府等地方被称百越之地,少数民族很多,他们野性十足,各自占领山头,不理大唐官员,更不用说理睬朝廷政令了。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些少数民族常常为各自的地盘展开械斗,弄得潮闽二地居民寝食难安,弄得地方官头非常痛,但为了民族的团结,只能用宽和忍的办法跟他们沟通,但每次总是无功而返。有一次,一苗族少数民族部落因要启厝(盖房子)了,但他们所处的地方无茅草,他们便到毗邻的部落的山岭采割;因事先没与他们打招呼,毗邻部落的首领十分气恼,将苗姓部落派出割茅草的人抓住,将其毒打一番后才将人放回。这还不解恨,带领族众,冲到苗姓地盘,践踏他们将要收成的大豆,破坏他们的农作物。苗姓部落的首领见自己的族民被他们毒打,农作物遭破坏,暴跳如雷,带领全族青壮人丁上门寻仇。于是,一场血腥味十足的战斗展开了。两个部落可以说斗得天昏地暗,死伤无数。海阳县正堂闻讯后,即刻带领衙役和兵丁前往调解、平息。但是事与愿违,一向就仇视官府的土著见官兵到来,以为官兵来围剿他们,于是双方马上收兵,联合向官兵开刀动武。一些兵丁因无法忍受,便以暴制暴。因而一场误会引起的官民战斗在海阳县知县失控的情况下拉开。当时官民死伤人数很多,潮州知府闻讯前来也难拾残局,只得马上飞奏朝廷。
。你知道归德将军这次领多少兵将来,一共带了兵将近五千人。浩浩荡荡自福建泉州进发而来。无想到刚踏入泉州地,就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围攻。原来这些少数民族以为朝廷是来抄他们的,归德将军又气又惊,又奈何不了他们,急急向朝廷再搬救兵。朝廷于是再派归德将军兄长,领58姓个亲兵来救援他。后来骚乱终于被平息。这次平乱的胜利主要是用以暴制暴的手段,引起了百越土著的不满。他们趁朝廷兵将驻扎到云霄的时候,冲进海阳县城抢掠,并杀人放火,将一座喧哗、三街六巷铺户林立的县城付于一炬。据说当时大火烧了三夜三日,死伤百姓无数。满城百姓外逃。渡江到对面的金山一带避难。后来,朝廷无兴趣再在原地建城。于是,海阳县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上,成为历史的尘埃,湮灭在韩江边这堆黄土中。城虽废,却有一句俗语在民间流传,那就是莽(拔)茅踏豆。
  莽茅踏豆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上年纪者一定知道。形容辈辈烈烈,也有人形容疼痛难忍,总之,莽茅踏豆就是在这场骚乱中出实的。

二、洪水海啸说

  以前的海阳县城依山傍水,前有韩水后有山岭,确实是雅。县城建立在城东畔,学宫位西对面看,南门一旁设城隍,北边寺观香客如织。三街六巷铺连铺、行连行,路阔巷深人挤人。城之气势的美,真是惹倒世间人。
  在唐以前江东龙湖一带是韩江个出海口。俺海阳县城所处的地方是归湖,可以说是一座美丽的沿海城市。
  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城市命运跟人也相同。却说有一次,黄昏的时候,海阳城上空突然出现带形个彩云,而且山上和江面也云雾缭绕。众人很是诧异也很是惊奇,有人说这,有人说那。道士说这是是玉皇大帝出巡来到海阳县看风景,人间一定有是非。和尚说这是是如来佛受人间香火感染,过来这边降临显圣。江边撑渡渡伯一见心一沉,摇头说;坏坏了,江海连天,天欲做厄。在学宫内行出来的那几个秀才,边行边嚷害、害、害,天地混沌,一定有神人要来将其劈开,看来大难对着海阳来。众人话还说未了,突然间天动地摇、山崩地裂,江面巨浪滔天,整个海阳县城一片哀鸿。满城建筑倒个倒,裂个裂,有人背其母,有人抱其仔,有人拉这扛那,满城全乱套了。刚行到一些空阔地方想松口气,忽然间地面似破了一个口一样,水像喷泉一样向上激涌,大家还未回过神,山上的石头如千军万马向整个城压来。紧接着韩江个水就像大海涨潮一样,一浪高过一浪巨涌向整个县城袭来。顷刻之间,整个海阳城就被大水吞没,成为泽国。等到水退,听到一些人叹曰:沉东京浮南澳,我现在的家园在那里。就因为这次大地震并引发的海啸,让整个县城化为乌有。这个就是天灾,是人力阻挡不了的,它让我们先祖的家园在一夜之间消失,这个天灾引起的悲剧,现在听起来,还是十分让人痛心,大家要好好珍惜生活!


三、风水说

  归湖,归湖,顾名思义,就知其地势一定较低。大家别以为归湖是山区,海拔一定就高,其实不然。在一些地方,它的高度是负海拔的。直至现在还有民谣照些唱:归湖,归湖,老天若落三日雨,整个境域变成湖。歌谣唱的虽然有点夸张,但常常发生内涝却是不争的事实。你想,现在的归湖是这些的情景,而一二千年前的归湖若遇一场大雨,其内涝情况可想而知。而做为县一级的行政长官,每天的事是多如牛毛的,若是办公地方常常进水,还能办公吗?心情可想而知。不仅要关注民生,还要关注自己的乌纱。
  据说在隋炀帝时期,海阳县就因连年的水灾,频繁换了很多的知县。于是民间就有传闻,说是县城的风水不好,设在彩凤岭。凤凰是鸟呀,鸟是空中物呀,在这栖,一定各奔飞东西,县衙设在这里,社会一定不会稳定,这官到这里就任,能长久吗。慢慢的这些话就传到县太爷那里,俗话说耳哩是鬼,县太爷听后点着头也说对。
  隋炀帝时期,因他荒淫无度,不仅荒废朝政,天灾也频频发生,,弄得民不聊生。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经常发生战争。在那封建君主专制的年代,就算三餐难度,大多数人多不敢怨天,怨地只怨自己命运不济,正会活得这般不得意。而身为地方小官吏更是不敢怨皇上。大多是把国泰民安与风水连在一起,特别是官衙。在他们的心中官运、,好坏更是与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打个哈啾,在民间看来很正常,但在为官者看来却是非同小可,得马上寻风水先生先生来算一下。
  如今连百姓都说县城风水不好,你想,县太爷能不马上请先生来看吗?恰在这时,县城来了一位跛脚道士。他自称来自江西云游自此,上能知天下能知地,能知过去和未来,于是道士成了海阳县正堂的座上宾,这位道士的确有些来头。原是隋炀帝手下的一个大臣,姓柴名非,一次在上奏章的时候,将热汤写成热炀,撞了皇帝的名讳。这还得了,加之他同朝的一个仇家向炀帝进言说:“柴非是有意的,心怀不轨,做神做玦。想用水来灭火,(炀属火)致皇上于死地,这不得了啦!
  柴非大惊,忙说是一时大意。说自己一向忠君,时刻准备着为皇上赴汤蹈火,哪有故意做出这种事。
  隋炀帝正在气头上,不容柴非分说,革去他的官职,将其毒打一番。后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放上柴草后对他说:“你想用水来灭我个火,我就让你从我这火上走过去;若能走过去,就算你能赴汤蹈火,饶你一命。”柴非含冤负屈,冒死从火坑上走了过去,虽然保全一命,脚却被烧伤,医好后成了跛脚,他痛恨昏君的无道,于是隐名埋姓出家当了道士。你想,一个对炀帝痛恨的人,能为皇家着想吗?海阳县请他来,正中他的下怀,他站在彩凤岭上,对着海阳城胡乱指点说:“彩凤岭不是凤地是龟蛇地。海阳城所处的地方是蛇地,蛇地是国家的小龙脉,城建在龙脉上,无疑断了国家的龙脉你想行吗?”
  知县听后大惊,忙问有何良计可以化解。跛脚道士摇着头说:“没有,唯一的办法只有官民等全部迁移,后整城拆毁。”“若不呢?”知县半信半疑问。“若不听我言,满城百姓就有灭顶之灾,更严重的是皇上无后代,国家将灭亡。”听到这里,县太爷吓呆了。当回过神来的时候,已不知跛脚道士的去向。于是以为神仙显灵,忙奏明朝廷,后来就依跛脚道士所言全城搬迁。海阳县城因昏君的无道,地方官的无知,上了道士泄私愤的对象,消失在彩凤岭下,成了历史的尘埃!


  以上讲的这些,都是民间传说,并非史实。望各位听后只付一笑,不要较真。关于海阳县城旧址是否存在,是否在归湖,因找不到十足的证据,今史界还不敢十分肯定,但在志史和一些古籍,却有零碎的记载,虽然不十分明确,但我们可根据这些材料,来分析研究。也许,你听后会明晰起来。



 欲讲海阳城,还得先讲海阳县的由来,你听后才不会说我乱说胡来。在唐虞的时候,俺整个大潮汕属南交地。
  三代,也就是夏商周,属扬州之商裔、南越、百粤地,到秦代属南越、南海郡地。听清楚此时还无海阳也无潮州之称。到了汉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朝廷才在俺这里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管理,这时还无海阳县建制,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整个粤东至福建南部只设揭阳县。大呀。。
  这么说揭阳县比海阳县先?对。那海阳县究竟在什么时候设置呢,是在晋朝的时候,那时天下太平,人口剧增,加上朝廷的屯兵和移民增多,这里便人丁兴旺,热闹起来。于是晋王朝就在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把南海郡拆开,多设东官郡,郡治就在宝安,也就是现在个东莞县。把整个揭阳县拆做四个。那四个呢?1、海阳县,2、绥安县,3、海宁县,4、潮阳县。海阳和潮阳大家都很熟悉,绥安和海宁大家听起来有点不太清楚,我说你知。绥安就是现在的福建漳浦县,海宁就是现在的惠来县,说的太远,话归正题。海阳县就在这个时候设置。古揭阳县也就在这个时候退出历史舞台,其办公地成了海阳县的办公地,海阳县这个名也就开始沿用。中途在隋的时候改义安县,到公元607年也就是大业三年又改海阳县,这次很久,有千多年无改名,一直到了公元1914年因与山东省个海阳县同名,故而改为潮安县。
  《明一统志》记载:“海阳县,本南郡揭阳县也。义熙中,为义安郡治。”历史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揭阳县治、海阳县治和早期的义安郡治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换汤无换药,也就是说,海阳县个前身名叫揭阳县,因而古揭阳城也就是海阳城。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水经注》有这样的记载:“员水由东南入南海,东历揭阳县而注入海参边。”而且郦道元还在“揭阳县”后畔加注有“王莽之南海亭”六个字。员水就是现在的韩江,韩江流入南海要经过揭阳县,也就是后来个海阳县,可见县城就在韩江边上,这是最早记载韩江流向与海阳城位置的文献。
  还有,《海阳县志》还有这样的记载:“海阳山在城北二十里,高四十八丈周三里,南望大洋,晋建县城于山麓,故以名县,今县治东北二十三里有彩凤岭”。现在从潮州城经东北行二十三里,正好是潮安县归湖镇个彩凤岭。
  明代的《潮州府志》也有这样的记载:“揭阳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秦名揭岭。”大家要明白一点这里的县,指的是宋代的揭阳县城,宋朝的时候,朝廷在潮州府设置揭阳县。宋代的揭阳县设在留隍。按照史书之记载,有人就不相信,走去测量,结果目瞪口呆,从留隍一带的揭岭到归湖的彩凤岭,刚好一百五十里。你说旧海洋县城设在归湖是不是道理?
  清朝的时候,海阳县城的东门还在,不相信可翻开清朝潮安县凤塘淇园人郑昌时写的《韩江闻见录》,看下就明。他是这样写的:“然志称海阳县城,在城北二十里海阳山,亦号凤山,是彩凤岭也。秦汉以前,鳄溪大流皆溟渤,则此二十里内为沃壤。建城于此,宣也。今为上流积水湖,是曰龟湖。萃泥沙焉。然发土者,犹时见古城砖器物。又城东门之址尚存,在彩凤岭下”。古人给我们写的明明白白。东门真的在清代还存在,而且在挖土的时候还经常见到城墙的砖块和民用的器物。
  当代个国学大师饶家颐,在编收《潮州志·沿革》卷时,也认为“秦汉时自意溪以下滨海冲积之地,悉为溟渤,故知汉时之揭阳县,。饶老这一学说不仅认同《韩江闻见录》、《海阳县志》,而且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的“东晋以古揭阳县地设郡,故揭阳城应是在潮州城以北韩江沿岸的地方”观点相同。

 以上是历史留给有关海洋县城的有关记载。接下来再来讲近年发现出土的文物,也许对海阳县城究竟是不是在归湖,起到一点佐证个作用——
  1982年广东省文物普查队在归湖二塘龟山发现大量的陶片层,这些陶片层堆积近一尺厚。大多是汉代个陶器碎片,一些还有方格纹硬陶。火候很高,虽放在地下2000年之久,但陶质坚实,敲击郎朗有声。有一些考古专家担这里介是秦汉时期个古墓群。秦汉古墓群在俺这块很少见,若是能证实的话,那海阳县城就在这附近无疑。还有在归湖镇塘埔乡乌石岭南坡,也有人叫黄蜂采花,因为这个地方从远处看,很像开孔的蜂巢。也是在1982年发现了二处墓穴,而且是砖室墓(墓室用青砖筑就),当时发现的时候,墓已被破坏严重,于是考古队即刻对其进行清理,出土了大量的汉晋陶器,青釉罐还有银手镯,从这些出土文物看,那时的归湖的生产力发展已有很高的水平,更重要个是出土了一块“泰元十一年”的纪年碑。泰元十一年,是什么时间,就是公元306年,比建义安郡还早二十多年。
  现在在潮州,只在这里发现东晋墓,别的地方还未发现。就考古学而言,古代社会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墓葬群附近,应是郡县都城所在地,还有汉代时期,归湖依山面海,紧靠韩江,符合那时择地建城的标准。再者,古时这里是土著人的聚集区,,朝廷在选县城址个时候,一定要选一个进能攻退能守个地方,归湖正好进退两宜。因为它上可与龙川县相接应,下可从水路撤退,是建城个好地点。所以好多学者说海阳城在归湖彩凤岭,应该不假,起码八九不离十,不然,你去听,归湖人说话的口音与府城人相差无几,还有现在归湖一些地名还蕴含古城之意,如:塘埔(长埔)、神前(城前)等等。可惜啊,一些能证明海阳县城在这里的重要文物因天灾人祸而消失。考古有考古的规则,你说这里过去是座城,就着拿出证据。如:城墙基、石碑等个物件和有关文献来证明。不然专家学者们不敢妄下结论。,人们还见到彩凤岭那里有一块海阳县界碑和一些石碑刻,可惜在后来修水利时拿去筑坝,至今找不到。因而无确凿个证据来证明海阳县城旧址就在这里。大家听到这里一定大叹可惜。其实,甭难过,真的终究是真的,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久,一定有证据来证实彩凤岭就是海阳县县城!
  正是:昔日郡城今成尘,
    沧海桑田事如烟。
    隔江犹望彩凤岭,
    黄土之下有先人。



   







更多精彩请关注下面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