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永定区各乡镇传统民俗活动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在客家永定区各乡镇中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最为普遍,而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高陂镇和兴塘下吴姓的扛真武祖师大帝、湖坑镇李氏“作大福”、抚市镇“走古事”、陈东乡“四月八”、坎市镇卢姓“打新婚”等。

一、高陂和兴塘下吴姓的扛真武祖师大帝

据考,祖师大帝叫玄武,是元始天尊化身。黄帝时脱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从母亲左肋产生。一生下来就勇猛异常,十五岁时得玉清圣祖传授无极上道,并进武当山修行,经过四十九年修练得道成仙。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象龟蛇的玄武,能以水镇火,禳灾祛病,祈福求祥,扶运解危,消灾灭祸,安社稷保民安。深得百姓爱戴。明万历年间,全国各地道观均供俸真武祖师大帝。塘下吴姓人的真武祖师大帝是早年民众用生铁铸就。据说,铸造当时,数日反复无法成形,有一北山张氏嫁坎头转外家的妇人,正好路过,并观看多时,听在场一老者说:“祖师大帝是金肠银肚,非添加金银不能成形。”即将手上戴着的金戒指摘下投入铸炉,果然一下成形。故,坎头人就说那铸就的祖师大帝他们也有份,三番二次来抢,引起相打。争执不休,有人就提出,将祖师大帝放在高陂桥下水面上(高陂坎市分界线),如浮下,是坎头人的。如浮上是塘下人的。因水流向坎头,坎头人当然同意。然而,说来也怪,祖师大帝却是逆水浮上塘下。祖师大帝真神啊!坎头人服了。于是,真武祖师大帝就在塘下安了家。

每年八月一转初,塘下人就要成立扛祖师大帝的理事会,收丁钱,筹金费,组织人员请来“学老妹”的傀儡戏班和电影放映队。从八月十一日起,全村人沐浴斋戒不杀生。先扛祖师大帝巡游全村,然后安置于楼门大坪上。搭棚架、竖彩旗、设香案、供斋蔬、果粄,日夜点烛焚香礼拜。入夜“学老妹”的傀儡戏和电影同时在大坪上的不同方位上上演。年轻人、小孩子看电影。上了年纪的大人肯看傀儡戏,听“学老妹”讲“结话”(表达得十分精确到位并有一定哲理的短语),讲“四六话”(指槡骂槐,一语双关,让人笑过后想哭,让人伤心过后觉得可笑的话),讲“鬼话”(虚无缥缈,似有似无,让人听了毛骨悚然,鸡皮疙瘩灿灿起的话)。有时被怒骂了一顿,还以为是戏文里的词,觉得好笑。比如他边吊傀儡边用花腔慢板唱道,“呀呀呸!伙食太差食唔饱,鬼来了,脚石软,怎么打得赢?”后来才知道,因食斋戏班嫌伙食不好,所以,“学老妹”就在台上骂人了。食斋,敬神,看戏,看电影,一连三天都是自家人活动,呒客来。八月十四开斋杀猪、杀羊、杀头牲,各家都请来亲戚朋友。顿时,小山村沸腾了,十四十五两天,一般人家的来客,每餐都有五六桌。每餐八九上十桌的,一点不稀奇。十五之夜热闹的场面,更是达到了顶点,除了唱傀儡戏放电影,还搭架烧花,引得四方八里的人们赶来观看,热闹非凡。直到下半夜才恢复平静。

二、坎市卢姓“打新婚”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日,坎市镇有万丁之称的卢姓人都要举行“打新婚”活动。这一天,北自高陂、虎岗,南自抚市、龙潭,东自培丰、田地,西自堂堡、合溪,到坎市做客的、看热闹的特别多。

简介

        坎市“打新婚”习俗由来已久,大约有500年的历史。有关它的来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坎市卢姓五世祖林婆太生前为人慈祥和善,平日喜欢跟孩子们一起玩,常常看他们做游戏。临终时她特意嘱咐,以后祭扫时要让她再看到孩子们嬉闹的场面。后代子孙们便借一年一度的“新婚祭”,模仿《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通过“打新婚”的活动来让老祖宗高兴高兴,既表示孝道,又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打新婚过程

       当日中午,宾主酒足饭饱之后,就纷纷赶往坎市东北隅的祠堂排去看“打新婚”。只见祠堂排人山人海,香烟袅袅。两祠中间草坡凹陷处的“林婆太”坟地(没有墓头,俗称“天葬地”)前,宽阔的布篷下拼起6张八仙桌作为祭坛,上面放着坐式宫灯、烛台、精雕果品盒和各种鲜花盆景,摆满牲仪、熟食、糕饼、糖果、蜜饯,有20多行,每行9盘,纵横笔直齐整。祭坛前的左右两边,各摆放一头宰净的猪、羊。祭坛左右及前方的空地上,小商品摊、冷饮摊及花灯摊,一个挨着一个。

     下午2时许,唢呐、管弦齐奏,“打新婚”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新婚祭”正式开始。主祭是上年的“新婚头”(第一个结婚的后生),他的后面齐刷刷分行站着参加祭礼的,个个都是新郎官。以往,主祭的新婚头必须穿长衫马褂大礼服以示庄重,现.在则时兴穿西装。仪式井然有序地进行。当铳炮声响起,新郎官纷纷向老祖宗频频跪拜时,忽然一个鸣锣的人从左边的祠堂里快步跑出来,后面两个壮汉搀扶着一个“酒醉公”。“酒醉公”满面通红、醉态可掬、踉踉跄跄地走来。只见他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帽檐下压着一张神符般的“血纸”,右手擎起一根纸做的红滚筒(俗称“面棰”),上面写着“早生贵子”四个字,样子滑稽可笑。场上的人顿时骚动起来,你推我搡,你穿我插,都往“酒醉公”身边挤去。“酒醉公”在林婆太坟前叩头作揖兜一个小圈之后,绕过祭坛来到跪在祭坛前的主祭新郎官身旁,举起“面棰”,对着新郎官,从左肩到右肩上下不停地“打”起来,一边“打”,一边念念有词:“早(左)生贵子,又(右)生贵子。”接着从他的脊梁自上而下又“打”一遍,口念“双生贵子”!旁边看热闹的后生,个个捧腹大笑。俏皮的还会大声嚷上一句:“今年‘打’你,明年生子!”之后,“酒醉公”又挥舞着“面棰”朝着每一个新郎官一路“打”下去。有些新郎官不好意思,看到“酒醉公”来了,爬起来倏地钻入人丛之中,但谁也逃不了,不用“酒醉公”追赶,早已被别人“抓”回来送去“挨打”。这就更把众人给逗乐了,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就在“酒醉公”“打”新郎官之时,五六个后生早把几箩筐鞭炮搬到林婆太的坟地上头,几串几串联起来不断燃放。震耳欲聋的声响把“打新婚”活动推向高潮。整个活动持续两个多小时才告结束。

      其实,“打新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图吉利。过去,人们羡慕并祈求“三多”:多福、多寿、多子。青年男女结婚后,首先盼的是早早生个儿子。因此,在“打新婚”过程中,让“酒醉公”手持的“早生贵子”面棰“打”一下,那是很吉利的,是讨好彩头。这个“酒醉公”貌似“丑角”,却不是谁都可以充任的。他必须是年高德劭、子孙满堂,而且是夫妻均健在的男性,即“多福、多寿、多子”之人。所谓“打”新婚,其实只是将纸做的上写“早生贵子”的“面棰”,往新婚者身上轻轻滚动几下而已。

       再者,过去亲朋戚友一年到头难得相聚一次。“打新婚”活动也就为探亲访友提供了一个机会,借以交流联络感情,因此,它又是亲友间沟通感情的载体。

三、湖坑李姓“作大福” 

      作大福是永定金丰一带的民俗活动。湖坑李姓三年一次的作大福尤为隆重,在该年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举行。

简介

      湖坑作大福在清康熙以前称为"打醮",是民间开展的迎神赛会活动。相传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村中请道士打醮,无奈瘟疫依旧肆虐。一日,湖坑有五个小童在河里洗澡,突然都跳起神来,一直跳到马额宫前,口中念念有词,说要请"保生大帝"来才可降服疫魔,而村民们必须先斋戒五日,九月十五日请"保生大帝"出宫。于是,村民们在重阳节后便开始沐浴斋戒。"保生大帝"出宫之日,村民们以三牲致祭,瘟疫果然得到控制。为报答"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阳节后,村民们敬神演戏,以谢神灵,甚是隆重。先是每年作一次小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后开始作大福,至今成为民俗流传下来。

“作大福”过程

       作大福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活动,人多,场面大,耗时费力,要组织好,确非易事。一番大福结束,一个紧要的事项便是推荐下一番大福的“头家”。各村都推荐那些经济条件较好、有名望的人去争当“头家”。各村的“头家”确定后,在他们中间再以“抓周”的方式选出总“头家”。这样,下一轮作大福的组织机构便产生出来了。

       每到作大福之年,“头家”们便早早分工筹划。有的联系大戏班子和木偶戏,有的筹集经费。作大福的经费来源有三:一是按人口和灶头分摊,二是自愿捐助,三是由“头家”垫付。重阳节前,“头家”们便组织人力清理作大福的场地,搭神厂、戏台,筹划迎神的各项事宜,家家户户都在打扫环境卫生,准备各种斋果供品。由于忙于作大福,湖坑李姓甚至把重阳节也“省略”了。

       从九月初十开始,人人斋戒五日,家家素食。市场上看不到猪、牛、鸡、鸭、鱼等荤腥,不关门的饭店也只卖素菜。抬神轿的、放铳的、做“头家”的,斋戒更加“到位”,初十前三天就要禁荤,夫妻不同房,不入暗室(产妇房间)。

       农历十一日辰牌时分,各村的“公王”相继到位于湖坑集镇西南边两条清澈山溪交汇其侧的“马额宫”前汇集。该宫为一小庙,后山如马额,故而名之。宫中主供“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九时许,三声铳响之后,各路“公王”依次起轿上路,前往大福场。霎时间,鼓乐齐鸣,铳炮震天,迎神队伍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行阵中,大旗最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三丈高。旗有红、黄、白等颜色,旗上画着各种吉祥图案。旗杆的顶部系两条粗绳,有专人牵引。扛旗的个个是壮硕的后生,三五人侍弄一杆旗,叫声“一二三”,擎起大旗疾行数十步;扯旗尾的,拉粗绳的,前后跟着跑,旗始得飘起来。个个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样的大旗有20多杆,中小旗帜不可胜数。

       各村还有“装古事”。装扮古事中人物的,是经挑选的标致伶俐的童男童女。他们有的坐“轿”,有的乘“船”,有的骑“马”,有的驾“车”。这些“轿”、“船”、“马”、“车”,制作考究,纹饰华美。各村都选出健壮的后生抬着,意在炫耀各村的人才与技艺。

       大福场设在西片村中心坝的空地上。东头是神台,神台中间置一屏风,此屏风为清朝皇帝所赐,弥足珍贵。屏前为“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西头搭起一座大戏台,南边是吹唱班和木偶戏演出的场所,北面竖起两根竹杆,竹杆上悬挂着放映电影的银幕。中间是供场,供场上空是用白布做的天幕。

       上供是作大福的主要活动。众“公王”到了神台后,人们便开始上供。农历十一日到十四日是斋供,因户数多,按村轮流,每村半天。

       “保生大帝”出宫,是作大福的高潮。十五日一大早,从坎市迎来的“保生大帝”一进入湖坑,就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在到大福场的路上,迎接的喇叭、唢呐、大鼓、锣钹,吹打不停。“保生大帝”一到大福场,场面就更为热闹;“三把连”(一种)震耳欲聋,鞭炮声此起彼伏,大福场上人山人海,浓烟滚滚,四野莫辨。突然,浓烟中传来猪的嚎叫声,那是在开斋戒,行荤腥之祭。

       农历十五日,各村同时上供。主供的全猪、全羊等供品是“头家”们筹办的。供场上摆满了桌子。供桌上,猪头、肝花、鸡、鸭、鱼、酒、米粄、糖果、水果等应有尽有。

       十一日到十五日,大福场夜夜都有文艺活动,大班戏、木偶戏、电影、吹唱,同时上演。大福场上,万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作大福虽带有迷信色彩,但随着人们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这一民俗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创新,推崇正义,提倡真善美,加深乡亲情谊,鼓励勤劳致富的内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以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近.年.来,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侨胞回乡寻根谒祖的不断增多,他们对乡土的热爱和对家乡事业的支持,更为这一古老的民俗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陈东乡“四月八” 

       陈东乡“四月八”是有几百年传统的民俗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七到初九,历时三天,亲友云集,比过春节更热闹。

       “四月八”的主要活动是迎神游村。其由来,传说有二:一说其神为谢安。谢安系东晋名臣,曾统兵御秦王苻坚,因取得“淝水之战”大捷而闻名于世。东晋时有崔、卢、王、谢四大望族,,卢家受灭族株连,承谢安拯救,逃到南方开基,繁衍子孙。卢家后裔为追念谢安,将其供奉为神,每年四月初八谢安生日时集会纪念。一说四月初八本为“浴佛节”,,并用各种名香浸水,盥洗释迦太子诞生像。陈东乡民所迎之神是谢安还是释迦,无从查考。

       在三天活动中,初七为迎神出庙,第一站在“城里”供坛,然后到高东、高峰、上村各点,最后到陂头甲过夜。初八往蕉坑、榕蛟、蛟塘,在共星过夜。沿途各村设坛祭祀。两天为斋戒期,供的是素果、糕子粄。在陈东范围内饮食业一律停业,群众都自觉斋戒。初九开斋,在下坪埔和“城里”两村设坛,以猪、鸡、鱼等等肉食品祭奉。三天里,迎神队伍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香烟缭绕,彩车汇聚,观众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气氛异常热烈。直至送神驾回庙,活动才告结束。


五、抚市“走古事”   

       抚市迎花灯走古事,是指元宵节前后抚溪集市及其周围“八坊”(怀光、南阳、仁里、中寨、里龙、池坑、寨前、水尾)居民迎花灯和化装踩街的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不间断。人们通过这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简介

       抚市迎花灯最显著的特色是与舞蹈紧密结合。别处迎花灯,除龙灯外,一般是人提着灯行走。抚市则不然,上街迎花灯时,人们擎着形形色色的大小花灯,无不边走边舞,而且舞姿优美,队形变化多端。抚市花灯的种类繁多,有龙灯、花篮灯、竹马灯、采茶灯、鲤鱼灯、孔明灯、花钵灯、花缸灯、大鼓凉伞灯、五谷丰登蝙蝠灯、吉祥如意麒麟狮象灯等。

        所谓走古事,即迎花灯队伍中的化装踩街。所表演的故事情节,大都采自历代著名传说、戏曲及现实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永定城乡较大规模的迎花灯,大都少不了这样的“古事”,但阵容之大,节目之多,表演之精彩,当首推抚市。抚市“古事”常见的节目有:魁星点斗,孝友无双,和合仙,夫妻观灯,瞎子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四进士,六国拜相,梁哥,士农工商四民乐业,渔樵耕读,带子转门,赵颜求寿,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春秋架等。以上所列的古事走起来,那场面相当壮观。何况,一个古事节目往往不止一棚,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抚市花灯古事之所以吸引人,除了灯和古事本身精彩外,华丽的服饰、道具,“五色锣鼓”,以及诸多器乐,也是重要的原因。要做到这样,一需经济实力,二需广见博识。这不能不归功于条丝烟。清乾隆、嘉庆年间,抚市经营条丝烟致富者屡见不鲜,其中不少热心人士,不仅大力资助本村本姓闹花灯的一应费用,还为家乡引进各种款式的花灯、故事节目、伴奏乐器,并购回大量精美的丝绸服装、熠熠生辉的首饰以及各种化妆品等。

       抚市花灯古事迎闹时间从正月十三到十七连续五天。高潮在十五日下午、晚上和十六日晚上,这是赖、苏、黄三大姓分别上街迎闹的时间。

“走故事”过程

        正月十三晚上,各村花灯古事开始出棚。花灯古事队伍,一村一姓的以村为单位,一村多姓的以姓为单位,村中某座大楼人多财力雄厚的也可独自组织。十三晚上,所有队伍都必须先到本姓祖祠去上灯、祭祖,然后在祖祠前坪按各组花灯古事迎行时的队形变化,尽情表演一番,俗称“穿闹”。

       十四晚上,各支花灯古事队伍大串门,恭贺新年。先到本村本姓的各房派代表楼宅及著名大楼,然后到外村本姓各大楼。串门贺年之前,“古事头”先着人送去一挂鞭炮,表示今晚有花灯古事队伍前来贺年。收到鞭炮的楼院,便预先准备好糖茶、鞭炮和礼品恭候。届时,花灯古事队伍以祀神灯笼、牌联灯为前导,一路上鼓乐齐鸣,来到楼前,楼主立即燃放鞭炮欢迎,并恭请执事人员入内,捧上糖茶。祀神者先登楼厅敬神拜祖,牌联灯则置于内大门两旁,左边的一盏写着“恭贺新禧”等贺词,右边一盏写着“某村某姓某房某楼拜贺”等字样。与此同时,门坪上的花灯古事穿闹起来。穿闹完毕,楼主燃放长长的鞭炮表示感谢和欢送,并再次捧上糖茶,献上一份礼品,多为糕饼之类。队伍这样一楼一楼走下去,直到预定要走访的楼全部走完为止。

       正月十五下午,以社前村为首的赖姓全族花灯古事上街,通称“社前出魁”。正午前,赖姓各支队伍,除需多人扛抬的重型花灯古事外,其余均集中在老街头。参拜万寿寺后,各路人马即按规定次序,由老街迎至新街上段,与等候在那里的重型花灯古事队伍汇合后便正式迎闹。社前的领衔古事是“魁星点斗”,一连三顶大轿走过,里面端坐着“魁星”、“武神”、“财神”,轿后走着“寿星”及一群戴着各色面具的“鬼怪”。整支队伍必须走遍抚市墟场各条主要街道,最后集中在赖氏家庙前热闹火爆地穿闹一番,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结束。

      入夜,以中寨村为首的苏姓合族花灯古事登场。八时许,各支花灯古事队伍集中到苏氏大宗祠前的大坪上先穿闹一番,然后恭祭上祖。苏姓最突出的古事为“六国拜相”。六顶华贵的国君轿导引出一乘由一名英俊男青年装扮成苏秦乘坐的宰相轿。“苏秦”胸前挂着金灿灿的六颗相印。这就把苏秦当年的显赫地位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放过焰火后,即整队上街,沿抚兴大道上行,迎遍新街、老街,直达老街上段参拜万寿寺,然后来到老街头羊头堂抚市苏姓的“老屋下”拜祭祖先。全队花灯古事在祖祠前尽情穿闹后才告结束,此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

       正月十六日晚上,抚溪八坊内黄姓各居住点的花灯古事,汇集井头“黄氏家庙”大祖祠前后大坪整队出发。黄姓的领衔古事为“孝友无双,江夏黄童”,花灯古事棚数特别多,节目精彩纷呈,每棚都有五色锣鼓伴奏。队伍特别长,前面的麒麟狮象灯行进到抚兴大道中路,末尾的双龙灯还在祖祠前等待起步。这么长的队伍,迎完了大街小巷,最后到达位于老街街头的抚市黄姓开基祖仕全公坟前祭祖穿闹。此时,另一个引人入胜的节目——烧花(放焰火)便正式开始,烧花时间长,花样多,规模大,观者众,形成黄氏迎灯的高潮。

       十七日晚上,社前赖姓选出大部分节目,迎到抚市墟排下拜祭上祖,在祖坟坪上穿闹,依然鼓乐喧天,观众不少,但毕竟是尾声,与十五日下午相比就逊色多了。


六、其他 
       旧时,高陂镇西陂林姓“迎春牛”(立春日)、金砂“迎邹公圣王”(正月初八、初九)、城郊古镇“迎五显大帝”(农历九月廿六至廿九)、金砂上金(孔目督)“迎灶君老爷”(农历十二月廿三)、仙师兰岗“迎公王”(农历八月初八)、峰市河头城“迎天后(妈祖)”(正月十二)、仙师瑶上“迎公王”(正月初二)、仙师恩前“迎斋神”(农历八月十五)、岐岭“作大福”(正月十五)等传统民俗活动,其隆重热烈程度不亚于岁时节日。近年来已渐式微,届时只有村民自发到庙宇献奉荤素供品,上香朝拜。同时,借此机会接待前来做客的亲戚朋友,联络感情。

       在永定区各乡镇组织的民俗活动要属高陂镇最多了,如高陂廖姓的清明节”、上洋村的四月十七“扛菩萨”节、北山村的十一月初八“扛菩萨”节、平在村的十一月十二“扛菩萨”节、西陂村的冬至“扛菩萨”节黄田村的十月半情人节等等,每到该节日各村都要将村里寺庙里的菩萨抬到祠堂供奉朝拜,并在家中摆上三五桌薄席接待前来做客的亲戚朋友,联络感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