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死者巨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 ,通常称做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n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这个地方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  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乌尔古城(ur)是两河流域早期重要的遗址,上世纪20到30年代  英国人对乌尔城进行了发掘,其中公元前2500年的16座乌尔王墓出土大量艺术品,先看看乌尔王后的装饰 王后的装饰品是根据出土位置复原的,对他们的装饰品有个直观的认识。


两河流域最早的居民是最早使用青铜合金的人,也是早期出色的金匠,他们的文明曾是周围数个地域的源泉,无疑他们的手工艺人曾是其它地方包括我们熟悉的希腊人的老师。




Ur王墓,这样的金珠子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这里多是战国或汉代的东西,

在两河流域  这是公元前2500年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的龙山时代。



这是一串从王陵的一座非王室墓葬中出土的珠子项链,它包括25颗珠子 9颗中空的小金球 11颗长形的红玉髓 4颗菱形的玛瑙珠和1颗枣椰形的石灰岩珠,这些珠子发现于一个放置在木棺中的尸体旁,这是被盗过的184号墓墓室内三位埋葬者中受破坏最小的一位,除了这些珠子,第3号死者还戴了两条朴素的金带,一只耳朵上戴了一个新月形的小金耳环,还有两个银手镯,
根据这些珠宝首饰,以及棺材中发现的一把铜斧和刀,人们推测第3号死者是一位男性,这串经过修复的项链中的红玉髓证实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和印度河流域之间的确有过接触,正如公元前3千纪用楔形文字记载的麦路哈(Meluhha)一样,最近对乌尔长形红玉髓的研究表明,它们中有一部分是在印度河流域附近生产的,然后作为成品被贩卖到美索不达米亚,也有一部分红玉髓是由移居到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印度手工艺人在本地制造的,这些“麦路哈人”生产的红玉髓珠子使用他们自己的未加工的材料 与众不同的坚硬石头钻孔技术,在一个长珠上钻孔有时要花几天的时间,生产所需的复杂技术可能使得这些红玉髓珠成为很昂贵的珠宝,乌尔出土的大量红玉髓珠,包括王后普阿比墓内的发现,表明乌尔王室的某位成员可能是印度公主。



长度不同的金带,都是王陵出土的发箍。
根据在“死者巨坑”拍摄的许多侍从照片,金带似乎是绕在后脑勺上,向上绕在头部两侧,在花圈中部交叉,通常是三至四次,带子的两头都是盘绕的,上面有一个小孔,可以用来穿绳子或发簪,从而将金带固定在头发上,这三段金带可能是"死者巨坑"中第41号死者所戴的一条完整金带的几部分,它们的宽度(1厘米)和厚度(0.1厘米)在王陵发现的金带中都是很典型的,这里每一条金带的两端缺少盘绕和穿孔,,所有的金带都是与花圈一同出现,后者是戴在前额上的,位于金带顶部,只有两个例外,王后普阿比墓葬坑中第12号死者上的金带一侧带有“一块很薄的面纱的烙印”,表明它原来可能是戴在一块固定于前额的薄面纱上的,王后普阿比墓穴内所有的8位女性及国王墓穴的8位女性都同时戴着金叶垂饰花圈和金带,在“死者巨坑”,两位戴有金带的女性没有戴具有白杨树叶形垂饰的花圈,还有6位女性戴了银带,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条银带被发现时戴在一位年轻侍女(第56号死者)的手上,考古学家推测,她是匆忙赶去参加丧葬仪式,没有充裕的时间整理好装束,王后普阿比的金发箍符合她作为王后的身份 她戴了一条长12米、厚1.7厘米,重385克的发箍,
这条发箍系于头发上,尺寸相当大,像一头假发,但其实它仅仅是绕了头发很多圈,捆束住头发,提供了一个金光闪闪的背衬,映出王后普阿比引人注目的发式。



这朵花由一片金箔制成,有八个花瓣。
中心有一块直径为1.6厘米的圆板状青金石花蕊,一根银棒穿过圆板成为花茎,头上顶着一个金帽,这朵特别的花卉是由“死者巨坑”墓室的一位侍女(第16号死者)佩戴的,她还戴了许多其他植物形饰物,例如,她的头上带有垂挂白杨树叶形饰物的花圈,脑后带有镶嵌了花朵的银梳子,第16号死者发现时平躺在墓室的东墙附近,紧挨着三把小竖琴,她是“死者巨坑”墓室中十二位女性之一,她们的头发上都戴有金花,包括61号死者在内,看上去都是“死者巨坑”墓室中高阶衔的侍从,这些金花或许标志着特定的等级或职位,
因为印度河流域哈拉帕遗址发现的同时代的人物形象上就描绘有发戴金花的女子,乔纳森•马克博士(书童在印度河谷一段贴过他的照片)认为,“死者巨坑”墓中戴着金花的侍女可能来自于印度河流域。



这件首饰由珠子串成,可能被用作项链佩戴。
它由152颗珠子组成,每一组分别穿着8粒青金石珠和3粒金珠,金珠的两头是尖的,呈圆锥状,每组金珠之间用一粒玛瑙珠隔开,最大的珠子穿在一段(可能是项链的前部),另一边则是逐渐变细小的珠子,那里连续穿了15粒卵形的小青金石,金珠是在沥青核外面又裹了金箔,中间焊接,形成两边呈锥形的独特形状,珠子(青金石)石头的颜色各不相同,从明亮的到烟灰蓝色,最初连接珠子的绳子或布料早就分解了,因此这些珠子是按照它们出土时的顺序重新串连的,珠子精确的顺序以及它们究竟是穿在一根还是多根绳子上都不能确定了,像这样的珠子是大多数珠宝首饰——项链、发箍、袖饰、花圈、披肩、王冠等的基本元素,因此在乌尔王陵大量发现,珠子由各式各样的材料制成,包括贵重的金属和石头,比如金、银、青金石和红玉髓,也有低等一些的材料,诸如铜、玛瑙、碧玉、贝壳和骨头,伍莱(主持发掘的考古学家)根据珠子的一般形状和表面处理,设立了24种珠子类型,
除了这里展示的两头为锥形的珠子(它也有宽和长两种),更常见的类型是枣椰形、圆形、顶部为锥形的圆柱形、椭圆形、菱形、泪滴形、桶形和平圆形,有些珠子表面光滑,有些则覆盖了一层不同的材质,或者带有镶嵌物和垂直的凹槽,有时,珠子和一些单个或多个的植物、动物形垂饰或护身符一起佩戴,一串来自乌尔王陵的珠子带有昆虫形的垂饰,一般来说,这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死亡观念有关,这串珠子是在“死者巨坑”墓室南角的第71号女性遗骸上发现的,她同时还戴了一对金耳环,一条项链(参见上文)以及一根由银和青金石制成的别针。


伍莱猜测,这种发现于王陵内一些女性手腕旁的成排的珠串可能是袖饰,它们被缝在上衣或其他外衣的袖子上。这件袖饰由243颗黄金、青金石和红玉髓珠子构成,穿在12根水平线和21根垂直线上。水平方向交替变换颜色:两侧穿着红玉髓珠的金色圆柱,三个一组的青金石圆柱,形成明亮的红、金、蓝之间的强烈对比。伍莱认为,这些袖饰是用来装饰色彩同样华美的外衣的,诸如一件亮红色的上衣。他宣称在“死者巨坑”墓的一些侍从身旁曾找到过这种布料的遗存。色彩鲜艳的衣服和珠宝饰物搭配在一起,一定令前来参加王室丧葬仪式的观众炫目。在“死者巨坑”墓中,30位女性的手腕边发现有珠串。然而大多数只有一串,仅有5个人双臂都有袖饰,其中4人沿墓室西墙排成一排,正好在第61号死者的后面,第61号死者是这座墓室中装饰最丰盛的侍女。这4位拥有两串袖饰的女性没有佩戴标准的金发箍和垂挂叶形饰物的花圈,而这两样是大多数侍从及其他拥有单一袖饰的侍从都佩戴的。
因此,拥有一串或两串袖饰,在王室场合可能是地位与职位的区分。


用金片锤制成的耳环,底部为新月形的圆鼓肚,两边焊接在一起。每一个新月形鼓肚的下面有一条凹槽,位于中心,使新月等分为两半。这两只耳环可能是成对佩戴的,由同样金碧辉煌的金片制成,重量都是20克。然而,其中有一只裂开了,有些扭曲变形,看上去明显比另一只宽。它们的尺寸很大,这引发了人们对于这对耳环究竟是如何佩戴的讨论。和大多数耳环一样,耳环的针尖是可以分开的,非常细,足以穿过耳洞。然而,在其他少数例子中,耳环的针尖是用同一金片做的,成为相反的新月,因此是不能打开的,它们肯定是被套在耳朵上。耳环可能有多种戴法,在那些最大个的耳环中,比如王后普阿比(参见下文)戴的耳环,由于份量超重,如果想佩戴必须有一些额外的附加物来支撑。几乎所有乌尔王室墓葬坑的侍者都戴着大的新月形金耳环。在“死者巨坑”68位女性中有50位戴着它们,还有一位戴了小一些的银质耳环。国王墓穴中有8位侍者戴了金耳环,王后普阿比墓中有12位戴了小些的耳环。和王陵出土的其他首饰一样,耳环的大小似乎是身份与地位的标志。例如,“死者巨坑”中的侍者,戴着三种不同尺寸的耳环:

直径9厘米,重40克;直径8厘米,重30克;直径7厘米,重20克。
与她的身份相称,王后普阿比戴了最大的、用质地最好的黄金制成的耳环。
她的耳环每只直径为11厘米,重85克。


戴在头上的花圈,很可能微微垂到眉毛上。这个花圈由玛瑙小圆板、青金石圆柱以及叶形金片垂挂物组成。伍莱鉴别出这种垂饰是“山毛榉木树叶”,但是它们更可能只是白杨树叶,白杨树是伊拉克南部河岸边常见的本土树种。

每一个花圈都具有13片叶子,尽管细节上并不是仿真的。树叶最初被制成卵形,然后雕刻了叶子的中脉和向叶边倾斜平行的线条。它们的脉络略有不同,这显示了叶子是分别制造的。这些叶子由裹了两圈金片的固定物悬挂,固定物的两边焊着两根圆柱,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垂挂白杨树叶的花圈是王陵女性所戴几类头饰中的一种。其他的垂饰还有柳叶。不论是白杨树叶垂饰还是柳叶垂饰,有时都会在顶端装饰玛瑙珠。额前饰有金环或银环,悬挂在成排的青金石和玛瑙石之间,很可能是戴在前额的。头饰可以单独佩戴或者分层佩戴,如王后普阿比的头饰就是由一个带金环的额前饰、两个白杨树叶花圈以及一个包括柳叶和金花的花圈组成。精致的头饰仅限于女性佩戴。
男性一般戴发箍,由三颗长形的、贴面的珠子组成,被圆形或圆板形的小珠分开,连接在一根金丝链条上。有时,男性和女性都会戴简朴的金发箍,或者由两头都有孔的金片制成的饰带,这些孔是为了使它们围绕头部固定住的。



苏美尔人似乎没有我们熟悉的埃及人漂亮,我想这与他们想要如何表现他们的宗教和精神世界有关,这是他们把自己塑造成我们现在看见的样子,但是只要看看他们明亮的大眼睛和端庄的身材 真实的苏美尔人一定是动人的,就如前面我们贴的乌尔王后的想象复原,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根据他们的艺术品中出现的模样和墓葬资料,猜测苏美尔人来自东方。


乌尔城的发掘地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两河流域  埃及 印度河谷几个大的文明比中原文明早上千年,但也只有中原文明延续至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就是我们仍旧在使用的汉字,2000年前确立的儒家学说仍是中国人基础的伦理观,从文明发生的时间上看 中原文明确实无法与西亚和地中海比肩,但从文明的生命力看  中原文明显然更坚韧 。


据说这是大发现时代某位冒险家的妻子或情人,她脖子上戴的可是巴比伦珠子和金饰,这是那个年代的特权 就象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启示首次找到了亚细亚文明与古希腊,她的妻子满身都武装着特洛伊城出土的黄金。


这是苏美尔人的珠子  玩珠子的大侠们谁都觉得似曾相识


两河流域可是几千年珍视黄金的传统


资料标注的是近东的珠子,怎么看都觉得是印度河谷的产品,事实上  考古资料也证明  古代两河流域的黄金和青金石原料甚至珠饰大多来自现在的阿富汗境内,也就是古代的印度河谷,这些珠子的形制和材质延续了上千年时间。


甚至今天与阿富汗毗邻的几个国家  仍旧出土大量这样的东西,在古代 这里其实是一个大的珠子生产基地,这些是现今的土库曼斯坦出土的珠子 我们原来以为是来自西亚,其实是中亚贩往西亚的。


看看他们的银饰是论斤卖的呀 
只是那里十分的危险



我们前面说过 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5世纪的萨珊王朝,从印度河谷到两河流域 再到小亚细亚 古埃及 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整个中亚 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几千年来延续了这种小型印章的传统,这些印章图案精致 还有引人入胜的情节,须知雕刻图案时与印谱是镜象的关系 而同时还要考虑人物或动物在印泥上的体量,这是5200年前苏美尔人的作品。




更多两河流域的故事,尽在


了解详情请扫二维码












近期热文链接


女排夺冠|揭秘铁榔头成功背后默默支持她的“古玩男”

十大宝藏图坦卡蒙的惊艳之处

被元青花的外表迷惑









————————长按指纹一键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精彩内容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