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民国初年,猇亭有钱人家的女性爱穿什么?进来看看猇亭的服饰民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看完新闻联播看什么,你来我就在,猇亭微播台每晚7:30准时与您见面。


  50年代以前猇亭服饰变化缓慢。进入50年代服饰演变急速。如男式上衣经历了中山服、国防服、学生服、军装、夹克、西装、运动服等式样。面料50年代以前主要为土布、机织平纹布、绸缎等,进入50年代以后,土布与机织平纹布逐渐被机织斜纹布代替。70年代以后各种化纤布和毛料相继流行。进入21世纪人们又开始青睐棉布。

  1.服装

  (1)男士服装

  50年代以前及50年代初期,猇亭服饰多为大襟长衫、便裤。秋冬季节穿偏大襟长袍或对襟袄,里面有夹背褂子或棉背褂子(即夹层背心或棉背心),长袍衫套在棉袄外面,便于换洗。有钱人家为皮袄。普通百姓为棉袄。有钱人家以长袍马褂为礼服。春夏季节穿单衫。脚夫、船工、种地农民穿对襟小褂,俗称“汗褂子”。褂子有布扣,一般五至七对。也有的干脆上身赤膊,仅下穿一条便裤。裤为直筒,称为“直筒裤”。系裤带一律折叠左转,俗称“左转裤”。

  50年代穿着有了很大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上衣。男子脱去长袍大衫,改穿中山服、国防服、工作服、学生服等等。60、70年代流行穿军装,拥有一件军装是许多年轻男子的梦想。市面上售卖草绿色平纹布,很多人家买布回家请工匠按军装样式缝制。80年代时兴穿夹克,大翻领,紧身,或拉链,或扣扣。80年代末期西装进入百姓家庭。穿西装须打领带,市面上各种领带眼花缭乱。一度时间给男士送礼领带成为首选。90年代就连偏僻乡村的男子也穿起西装。一件西装上衣的价格从上千元到几十元不等。进入21世纪,西装热衰落,男士外套五花八门,单是衣领,就有无领、小站领、站领、翻领、大翻领等。

  男裤和棉袄变化也较大,只是过程没有上衣那么曲折。50年代棉袄是学生服式样,从80年代末开始,学生服式样的棉袄逐渐被式样各异的羽绒服取代。“左转裤”于60年代淘汰。年轻男子曾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过一阵子喇叭裤。喇叭裤为低腰短裆,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尺寸大于膝盖尺寸,形似喇叭状。90年代,牛仔裤盛行。21世纪,男裤多以各种版型的牛仔裤为主。

  60年代,毛线衣是男人的奢侈品。市面上有毛线售卖,价钱贵,一般人家买不起。有人积攒或购买棉线手套,拆其纱线编织“毛衣”。,毛线衣进入普通家庭,几乎所有年轻女子空余时间都在飞针走线编织毛衣。“打毛衣”成为当时一景。90年代后市面上有各式羊毛衫售卖,毛衣编织热降温。进入21世纪,几乎看不到女子编织毛衣的场景。

  (2)女士服装

  民国初年,有钱人家的女性爱穿布裙或者绣裙,颜色以黑、灰、红为主。稍后流行大襟衣和旗袍。妇女多为上腰长裤,直筒。上腰长裤有夏秋冬之分,夏为单裤,秋为夹裤,冬为棉裤。一种名为“阴丹士林”平纹布深受妇女喜爱。年轻女子喜欢穿大红大绿衣裤。30年代古老背镇上女子喜穿长袖连衣裙。50年代以降,女装流行列宁服、对襟春装、排扣春装、单扣春装,以及圆领衫、开胸袄等等。进入21世纪,流行运动装、休闲装,及女人时装。

  (3)儿童服装

  幼儿穿开裆裤,又称“叉裆裤”。有抱裙,系于幼儿腰部,庇护下半身。有斗篷,做工精美,色泽艳丽,披于身上,庇护上部。有涎兜子,戴在幼儿脖颈下,接住幼儿涎水,以防打湿上衣。幼儿长到一岁以上,抱裙、涎兜子不再穿戴。斗篷则一直用到三四岁。

  童装做工较为简单,冬天棉袄棉裤,夏季单衣单裤。

  2.面料

  服装面料贫富有别。旧时有钱人家穿绫、罗、绸、缎、皮;穷苦人家一般穿土布(俗称家机布)。土布颜色多为青、白、蓝、灰。

  50年代机织平纹布逐渐普及。猇亭人称平纹布为“洋布”。“洋布”平整、扎实,花色也多,尤为女士喜爱。60年代又有了斜纹布,最著名的是华达呢。男士上装用蓝、灰华达呢缝制;女士上装用红、绿华达呢制作。80年代,男女服装面料除了棉布,还有毛料、真丝、府绸、的确凉、涤纶等。从80年代起,化纤布开始盛行。

  3.鞋、袜及鞋垫

  80年代以前,无论男女老少,脚下多为家庭妇女自做的布鞋。

  高家店村四组王帮英纳鞋底 蒋杏摄于2013年

  锁花鞋垫 田琛玲摄于2013年

  布鞋分鞋面与鞋底。鞋面为土布,衬与“铺身”。将废旧衣衫拆洗,用米汤或者米浆一层层糊在门板上,此活叫备“铺身”。“铺身”干透后用来剪裁鞋帮。鞋底为千层底。第一层为“元宝席子”。“元宝席子”用蒲草编成,糊上白纸。先在“元宝席子”上面放样,剪裁大小,一层一层铺布,再包边。也有不包边的,称“毛边鞋”。鞋底用针线缝纳。针线越密越扎实。

  男鞋有深口鞋、浅口鞋、棉鞋。棉鞋又称“翁鞋”。女鞋有浅口鞋、袢袢鞋、绣花鞋。此外还有草鞋,农家自编,干活时穿。

  早年间没有胶鞋。下雨穿木屐子。木屐子上为皮革,下为木板,再下是铁钉。还有一种下雨穿的“油质鞋”,鞋底鞋帮打上桐油,底下钉上鞋钉。后来胶鞋普及,木屐子和“油质鞋”成为历史。

  自80年代起,各种皮鞋渐次普及。

  童鞋为虎头鞋、狮头鞋等等。

  袜子为布袜,农家自制,或有裁缝缝制。民国以前,女人用裹脚布。

  鞋垫俗称“掩底子”。70年代以前,无论男女均对鞋垫十分重视。年轻男子垫上了花鞋垫,一般即意味着有了未婚妻。而女孩子则把给自己未婚夫做鞋垫视为大事。男女相亲,女孩多以鞋垫相赠。女孩若倾慕一个男孩,往往给男孩送一双自己亲手做的鞋垫。鞋垫时兴绣花,丹凤朝阳、喜鹊登枝、鸳鸯戏水等图案十分流行。进入70年代时兴织毛衣,绣花鞋垫作为定情信物渐渐退隐。

  4.帽子、头帕、围裙

  旧时商人、富人喜戴瓜皮帽;政界人士一般戴礼帽;普通人家夏天戴草帽,冬天戴布帽或绒帽。从50年代起猇亭流行“解放帽”。“解放帽”是由“八角帽”演变而来。颜色有灰、蓝、黄不等。,流行军帽或仿军帽,年轻人以头戴军帽为荣。

  女人冬天戴绒帽,更多的时候则是戴头帕。头帕又称包头。古老背镇上女子用的是青线包头,农妇则多用毛巾作包头。

  围裙又称围腰,既便于劳作,又是女性身上一种装饰物。围腰制作颇为繁琐,不仅绣有花边,还绣有各种图案。60年代以前看一个女子的围腰,就能洞悉一个女子的品味和做女红的能力。

  5.发式

  1911年推翻清廷,建立民国,政府明令剪去发辫,初始为光头,继而蓄平头、圆头,后流行西式分头。西式分头者多为学生,抑或镇上有钱人家的青少年。绅士多为大背头(即头发较长,梳理向后)。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力气者仍然多是平头和光头。

,男士以平头居多。

  90年代,男士时兴烫发,成卷曲状。继而又时兴染发,或黄或红。烫发及染发者多为年轻人。也有年轻人蓄长发,远看宛如女子。进入21世纪烫发者渐渐趋少,年轻人染发依旧。

  女士发饰较男士复杂。小女孩一般梳冲天辫;未婚女子蓄“刘海”,梳独辫或双辫,扎红头绳;已婚女子经过“上头”,没有了“刘海”,多在脑后挽一发髻。在校学生及知识女性大多蓄短发。短发俗称“帽盖子”。50年代,女士蓄“帽盖子”渐渐多起来。80年代起流行烫发,俗称“爆炸式”。尔后又渐兴染发,抑或先染发后烫发。自90年代起女人走进了理发店,或剪发,或烫发,或染发。

  6.配饰

  民国时期,男子穿长衫,配与腰带。劳作时撩起衣襟掖在腰带上。腰带为棉布,有蓝、灰、红等颜色。民国时期及50年代,已婚女人时兴于发髻上插簪子。簪子多为银制,还有竹、木、骨、铜等其它制品。金、玉石、玳瑁为上品。女人佩戴的首饰有钗、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80年代以后,钱包、手提包、化妆包也成了女人装饰的一部分。

   作者:蒋杏 稿件来源:猇亭区文体旅游局


test

益智休闲

  鸟窝翻落下来不会有完好的鸟蛋。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未免。猜一个5字的俗语。你能猜到吗?

  搜索添加微信公众号:猇亭微播台发送:鸟窝就能找到答案。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