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为师——浅谈持戒的意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礼敬释迦摩尼佛

六分钟看《》的一生


印度50集连续剧《》明天开始连载


浅谈持戒的意义


戒律是伦理道德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础。本文对戒律的由来、戒的名义、持戒的重要性、持戒的功德、毁犯的过失、持戒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作一阐述。



1戒律的由来



戒律不是无缘无故制定的,而是逐渐的在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总结而成。每一条戒律的制定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理由。


 最初是没有戒律的,

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他们的根器也特别深厚,往往听到的开示以后,即使仅是三言两语的点化,也会立即证入圣位圣果。小乘初果断邪淫,三果断一切淫;初果耕地,虫离四寸,至于偷盗和妄语,当然不会再有。


所以佛时初期的僧团,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大家也是本来清净的。


 佛最初制定的第一条戒律是“淫戒”。


据《僧只律》记载:

“世尊于毗舍离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后东向坐一人半影,为长者耶舍迦兰陀子制。”因为耶舍迦兰陀子出家之后回家看望父母时,其母为了能传宗接代,便强迫迦兰陀子与原妻同居而失了戒体,佛知道后就制定了淫戒。


 其它戒律也是一样,由某一个僧人所犯佛才制定。


从此之后就开始有了戒律,并且由于僧团的扩大,僧侣善根越来越浅,犯戒的僧人也越来越多,的戒律也就越制越多。僧人犯哪一条佛就制哪一条戒,就这样为了使僧团清净庄严,比丘戒体不失,佛制定了戒律,使所有的僧人皆不得毁犯,也对僧团的庄严和戒体的清净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戒的名义



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的基础项目,内涵广泛而名称众多,如尸罗、波罗提木叉等。只有了解了戒的名称,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其中所蕴藏的含义。


梵语尸罗,意为清凉

所以名之为清凉,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


正如《大乘义章》所说:“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持戒正是止息热恼(贪嗔痴火)的有效途径,使我们远离引发热恼的因缘,避免使内心陷入不良情绪,具有清凉内心的作用。


行事钞中对戒的定义有这样的记载:

梵语有三名:

一、毗尼,翻为律;

二、尸罗,翻为戒;

三、波罗提木叉,翻处处解脱。


因为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有效妙药,戒是生定的胜因。


若严持某戒,即能从某种不善行为中解脱出来。持不杀戒,可从杀生恶行中解脱出来:持不盗戒,可从偷盗恶行中解脱出来。同时,持戒还能使我们成就解脱圣果。由此可知,持戒是迈向解脱的关键一步。


3持戒的重要性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行与佛近,其心必不至与佛相远也。故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第一要道也。”


大家都知道,在世时,当时波旬魔王用各种方法来破坏佛法,不睬他,后来他就对佛说:“等到了末法时代,我让我的魔子魔孙来披你的袈裟,做你的弟子,来讲经说法,以破坏佛法。”佛当时就流泪了。


所谓“末法时代,魔说法如恒河沙。”所以我们佛弟子,一定要守持戒律,若无戒行,等于无师父。故<<佛遗教经》云:“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如若持戒,即与佛住世无异。”


所以佛在临入涅盘时对阿难说:“汝勿见我入涅盘,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波罗提木叉及饥馀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


由此我们可以了知持戒的作用和在世时教诫弟子的作用是一样的。戒为佛所制,佛弟子若能持戒,就等于常住于世。若不持戒,即使在世,亦是枉然,佛法也会遭到破坏。


4在家修行应该严持戒律



为什么在家要严持戒律呢?


因为在家的违缘多,必须用重药,你没有重药,是不能克服在家的诱惑的,真正的能够防备这个家,这个所带来的违缘,最好的良药就是这个戒律。


所以佛讲,末法众生以戒为师,以戒为师才能叫我们找到修行的道路。如果不能以戒为师,所修的一切都是外道,都是修罗道,佛法是中道义,所以说佛法是以戒为它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是盖什么楼也是盖不成的,只是说说而已,所以说在家修行要严持戒律。要不严持戒律一不加小心,就堕落了这个违缘里,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心里有准备。


5毁犯的过失



何谓犯戒与破戒?


受戒后,猶如身上穿上神圣庄严、清净无瑕的戒衣,人见之心生欢喜赞叹,必需好好保护,使不受玷污破损。犯戒作恶,好比沾上不洁东西使戒衣污染,务求忏悔洗滌使回复光洁雪亮。破戒则更严重,好比戒衣被破损再不能穿著,也必要忏悔清净才可重受,重造这件戒衣,严重犯戒即等如破戒了。


很多人以为破了戒,可以用取相忏,拜忏将戒罪消灭,便存在一种侥幸心理。破了戒,大不了诚心忏悔,立誓以后不犯,並且勤加拜忏,不那戒罪就可以灭掉吗?


我清楚告诉你,切莫破戒,否则破后想以拜忏方法恢复清净相当艰难。由于取相忏必需拜到肉眼见到瑞相方灭戒罪,你要工作,根本没条件能达到这目标的。


戒千万不要破,破掉根本,失了戒体,想恢复都好艰难!太多修行人还搅不清楚,完全忽略破戒的严重性,以为我破戒,可以忏悔嘛!不就忏悔可以清净了吗?


其实一破根本,是不能忏悔的,是断头之罪,如人死不能复生。但怜悯我们再给机会,准许用取相忏法给我们忏罪,但要忏到瑞相现前才消罪则甚为不易。


现在戒律的常识还未能普及,但每天却有不少人去受戒。受戒时由于时间所限,法师通常不能详细向信众讲解每条戒的开遮持犯,信众只粗知自己受了戒,但基本却不明持犯的种种细相,对实际操作缺少经验与认识不深,那虽则戒是受了,但于日后有意或无意犯破的机会也相当高,所以受戒后要认真督促自己去学戒。


现在大家对戒律已经有初步认识,已经知道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开始注重戒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持守,但在持戒过程中也少不免会犯戒。一旦犯戒后,就千万不要等待,千万不要拖著,应该第一时间去找律师或懂得戒律的法师忏悔否则一拖时间,罪就累加上去。跟律师忏悔后,接下来便应该强力拜忏以消除罪业。


 修行路上,不可能不犯錯;但知错能改,浪子回头,善莫大焉!错了,犯戒了,就应该好自责心忏悔,改往修来,决心不再重犯。说到忏悔,现在大部分学佛人都比较模糊,以为在佛前自己说了算,其实找一位持戒清净的律师或法师,向他们发露忏悔藉此消罪是相当必要的,律师在我们修行路上息息相关,关系密切。


佛制在家受持五戒。若以因果来说,在家毁犯五戒,其过失与出家一样,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若论二者的处境,则有不同之处。出家违戒,除自身招受果报外,对教团也无益:而在家若违犯戒律,则会使家庭不和,严重者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在家出家,不论受何种戒,都需要时刻谨记,不应有犯。若戒律松驰,人身难保,解脱无期,佛法毁之在即,因此,应当尊重佛制,不应有违。


3持戒的功德



 戒律是佛弟子修行的准则,也是佛弟子通往解脱道的桥梁,若能受持净戒,就能完善我们的人格,得无上菩提,证究竟涅盘。


 持戒之人,现世能受到他人的恭敬,赞叹。在修行上也能减少种种障碍。,人天供养。如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和尚及广钦和尚等高僧大德无不是持戒清净,所以招感龙虎来归依,。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长阿含经》云:

“持戒有五种功德

:一者所求如愿:

二者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住之处,众生爱敬;

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可见,受持净戒的功德之深广。


 又如五戒中的不杀戒,就是提倡人在社会上要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相处的理念,这与儒家所说的“以仁治国, 以仁导众”的思想很相似。 


《大庄严沦》云:

“一比丘抵卖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鹅所吞,珠师以为比丘盗去!逼打鲜血淋流,鹅来吃血,无意打死!比丘才说珠被鹅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师向比丘自责悔过,并赞其戒德。”


《毗婆沙论》说:

“若人持不杀生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劫。”可见,持不杀戒的功德利益是如此深广。假使整个人类都奉持实行最基本的五戒,那么,人类社会就可以消除战争、抢劫、谋杀、贪污、诈骗、婚外恋等种种困扰威胁人类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


 “世尊!谁能亲近于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


《思益梵天所问经》这短短几句开示,简而精,相当震撼!谁能亲近于佛?什么人?哪一个人?能夠亲身、亲切地接近佛、在佛身边?


佛答,乃至失命因缘,即使发生到达要喪失自己生命的地步、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毁禁者,都绝对不毁犯一切禁戒。


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便应如法严持净戒,发扬古德“宁愿守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的精神。严持净戒,护持正法,精进修行,转烦恼成菩提,转秽土成净土,如此正法才能久住,生死方可解脱。


大明禅寺平台将推出圣严法师所编著的《戒律学纲要》连载,为广大网络同修普及戒律,尤其是在家居士的一些戒律知识。使得正法永驻,灯灯相传。并连续插播印度电视连续剧《》



弘法大师

圣严法师

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丘

圣严法师,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丘。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


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78岁。


 戒律学纲要   序


戒律学纲要

圣严法师   著

sfs

原 序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两大思潮的激扬,而演成大乘性相的两大派系。传来中国,到了黄金时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帜,也已很鲜明地竖立起来。各宗派的创立者虽从修证佛法的境界各自发挥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可是回到修持上来,则不归于戒律,即归于禅观或净土;而修禅观或净土行者,仍不能离开戒律,以戒律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那么,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徒,对于戒律都是一样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谓:“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这是为佛徒的铁律,谁也不能否认的。“四十二章经”则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有志而於戒行有亏的,读到这些教诫的经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佛律虽很谨严,条文也很繁琐,但在今日真能“严净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又有几多呢?不特束置高阁无人过问,就是能谈戒律的人也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没有勇气就不敢谈了。这原因或在戒律的性质太严肃,末世业障深重,持之不易,索性不持了,谈也无益,索性不谈了。近世佛门的大心之士,有鉴乎此种衰颓而散漫无章的情形,有发心出来提倡振兴律学,也有认为律学有重新估价的需要。根据律部中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理由,主张适宜时地环境的需求,可行者行,不可行或行不通的,不妨舍弃。其实这种思想也不始於今日,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在阿难陀和大迦叶领导的教团中,早已发生争论了。阿难在第一次结集经典后曾说:“佛将入灭时曾告我,大众若欲弃小小戒,可随意弃。”当时迦叶板起面孔反对道:“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据律部记载,当时还有一愚痴比丘说:“那老头(佛)去世甚好!他在世时常拿戒律约束我们,这件不许做,那件不准行,如今我们可以极自由地为所欲为了!”迦叶听了觉得痛心,也因此而发起结集律藏。


  本来戒法为四众弟子的金科玉律,应守应行,理所当然,那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所谓:“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可是在事实上,又有不然,不但在佛灭后的初期,诸大罗汉之间为了戒律的可舍与不舍问题,发生歧见,弄到教团的不协调;就是在时代,不是已有“六群比丘”及比丘尼出现了吗?难道那时毗尼不住世吗?不是正法住世时代吗?这或者由於众生的慧根深浅与向道之心有无而所使然:其慧根深而向道心坚切的,即能严持戒律;其慧根浅而向道心薄弱的,自然难得清净了。或者以戒律太严肃,条文又繁琐,使人望之生畏,感到不易坚持,或坚持亦难到底,无形中便松弛了。


  佛历二五○五年春,我在星洲方便禁足期间,在无尽灯上读到圣严法师作的《受戒学戒与持戒》及《戒律的传承与弘扬》,觉其慧解敏颖,文笔犀利,所言切中时弊,深为感动。当时曾以灯刊读者的名义略致薄敬。在那文末谈到弘一律师尝自检验,认为自己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连一个五戒满分优婆塞的资格亦不够。一个闻名持戒的律师,还不敢以满分五戒净人自居,可知戒条是如何地谨严难守了。明朝的紫柏大师,胁不著席四十余年,犹以未能持微细戒,终不敢为人授沙弥戒和比丘戒,到不得已时也只为人授五戒。莲池大师尝自称为“菩萨弟子”或“沙门”,不敢以比丘自居。藕益大师阅过律藏之后作“退戒缘起”,认为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没有做比丘资格,自称“菩萨沙弥”,太虚大师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从古今高贤的谨严处,知戒律是如何的严格,不易如法受持,但亦不能因持得不够圆满就不持,应量力求受,不逾绳墨,才不负弘扬戒律者的用心!


  自来在佛门中提倡戒律的人,以上座硕德为多,青年人来谈戒律的倒不多见。今作者圣严法师,年轻志高,学富力强,从研究戒律而弘扬戒律,欲以戒律精神振兴,这不能不使人敬佩!他曾说过,写作本书是受了藕益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影响很多,但没有全部走他们的路线,甚至也没有全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可知他对戒律,是另有新的看法。看他的志趣,似走在弘一律师与太虚大师之间,而更接近后者的意趣。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滞於条文的呆板死守,在思想上接通的根本教义,活用於时代的文化领域。这意趣正是时代的产物,把它尽量表达出来,培养的时代精神,使每一个怀有整理僧制职志的新时代青年,思想都能够走向这一路线,汇成一条新时代的文化洪流,那么一切的垃圾就不怕冲不开。他对晚近的教内同道,还曾慨然的说:“若标榜持戒,便成了孤独古怪;若标榜学教,便成了放浪形骸;若标榜学禅与密,便成了神鬼模样。”这也是一针见血之论,对於患了严重麻痹症的现代内部,是不无晨钟暮鼓的作用。他对现状既有如此深的了解与抱负,自然对振兴律学另有最应时的立场与看法,而写出来成为文字,自然也不同凡响了。


  作者再次来书问序于我,并提示本书的宗要是:“为了实际的要求,本书的内容既是通俗性的,也是研究性的,尤其是实用性的。所以除了具足戒及式叉戒之外,其余各戒均录有受戒仪轨,并且尽量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应於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介绍各戒的性质、意义、渊源、作用以及为何受戒、如何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自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所以读了本书之后,对於戒律当可得到一个具体的印象。”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本书的内容与价值。全书约有十九万字,把七众弟子各别的戒法描绘出来,虽然有他自己的见解,但每篇都是有所根据的。比如比丘比丘尼戒,是本弘一律师之意而写的,菩萨戒是综合“璎珞”、“梵网”、“瑜伽”、“持地”等经,及“梵网”、“瑜伽”各名家注疏的重要内容而写的。我还认为本书的好处是引经据典,把七众弟子的戒法,作简明而有系统的叙述,使读者得到不少的便利和切合实用。时丁末世,人性疏懒,已很少有人能向大藏经中去翻阅长篇累牍的众多律部,因此身为七众弟子的很多,真能了解七众律仪皮毛的已很少,更谈不到去作深刻的研究分析与叙述。那么本书正适合现时的七众佛徒的需要,固能人手一篇,时加玩味,便知道自己学佛所应作的是些什么事,同时也不负写作者的一番美意。在律制松弛,佛法衰颓的今日,律学已成了冷门的学问,少人问津;而作者既专志攻修,又勤於写作,所写的又是热情奔放,审理明晰,文笔通畅,适合一般口味的文章,求之於现代青年法师,真是异军突起,希有难得。


  作者又曾在来信中,慨叹自己不够资格来谈戒律,来写戒律;就是我,更不敢也不配为这部神圣的律书作序,所以延搁到一年多也不想动笔。但感於作者的智慧与热诚,屡屡来函说明他写本书一气呵成,不曾间断,完全因第一篇绪论发表在灯刊得到我的鼓励所致,因此使我对本书的完成,虽没有居功之心,却有欢喜之情,不能不写这一篇不像样的序文,来作随喜功德的赞叹了!


        佛纪二五○八年十月三十日竺摩写於木兵城正慧讲堂



自 序

我能够再度出家,是在重重的困难之下达成的,这要感激我现在的剃度恩师东公老人,他全心全力地帮助了我,也成就了我;而我能在从军十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出家身分的恢复,这要感激南亭长老,他自始至终地爱护著我,也鼓励著我。 


  同时,这也是我的尝试。因为,戒律是一门枯燥而又繁琐的学问,以致近世以来,成了的冷门,纵然有人研究,也多不脱古气,多是照著古调再弹,致令一般的人,不得其门而入,甚至妄加批评。因此,我要试用浅显的文字,将戒律的内容,配上若干时代的观念,以比较通俗的姿态,来跟大家见面。我是试著做复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说教。


  当然,我的目的,虽求通俗,但在尽可能不使读者厌烦的情形下,仍将戒律学上各种主要的问题,作了应作的介绍与疏导。所以,本书也徵引了各部律典及古德注疏的重要资料,并且尽量注明出处,以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参考;唯恐读者对於书中所引原文以及若干专有名词的隔阂不解,故也适度地采用夹注号加注说明。


  为了实际的要求,以及本书的篇幅所限,本书除了三归、五戒、八戒、十戒等篇,写得堪称详细,至於具足戒及菩萨戒,只是作了纲要性的介绍,这也就是本书书名的缘由;虽然如此,具足戒及菩萨戒,已经占了本书篇幅的五分之二以上。所以,看了本书之后,对於戒律学的知识,当可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本书的性质,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实用的。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之外,其余各戒,本书均录有受戒的仪轨,并且是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应於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各种戒律的渊源、性质、意义、作用,以及为何要受戒?如何来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当更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因此,本书的对象,既是已经受了各种戒法的佛子,也是那些准备要受各种戒法的读者。


  从大体上说,本书受有藕益及弘一两位大师的很多影响,但并没有全走他们的路线,乃至也没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因为,从戒律学的本质上看,它是属於整个的,它该是全体佛子共同遵守的轨范,而不仅是某一宗派的专利品。


  虽然,本书有我个人的观点,但我所谈的问题,无不力求客观,无不力求这些观点是属於读者的要求,故也敢说,本书的内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据。


  不过,由於我的学程还浅,本书的贡献,自也有限。本书的出版,如果尚有一些价值,那当归功於三宝的恩德,以及师友的鼓励;如有不良的后果,均该归咎於著者的粗疏。倘蒙指教,感激不已。


  竺摩老人抱病为本书撰序,在此致其无上的谢意。

圣 严  
佛历二五○九年元月二十五日序於朝元寺关房



编辑整理:  耀菡 

文本校验: 耀昌   耀童  耀清


河北磁州大明禅寺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微信

寺院路线:

南来:乘火车到安阳再乘汽车到磁县再乘2路到终点即是

北来:到邯郸,南行200米汽车站乘803、802到磁县再乘2路。

窑洞式房间

恒温、宁静、亮堂、

自然、养生。

欢迎大家光临修学!

—大明禅寺微信平台编辑组—


明章法师简介

1965年农历8月28生于泉城济南一教师家庭,1987年毕业于济南大学,于94年依上能下禅长老皈依三宝。于96年7月8日,放下一切潜心修行,静思参究,十年如一日,彻底明了了人生真相。为报四恩,遂于05年拜上净下慧座下剃度出家,06年受俱足戒。师继承禅门宗风,以心传心,以无住为家风。师言语简捷明快,单刀直入心髓,令人心开意解,受用自在。

大明禅寺简介

河北磁州大明禅寺是禅宗曹洞宗重要祖庭,自金代始,曾开创了数百年的黄金时代。此禅法曾传至齐鲁、三晋、燕北及江南大片土地,宗风大振,成为最重要的祖庭。近代大明禅寺经战乱、,而今已荡然无存。磁州大明禅寺在中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不重建恢复,再现光彩,实乃大憾!

今有明章法师,继曹洞宗风,

发心重建大明禅寺,

俾令心灯永续,祖道昌隆。


往期相关精彩分享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