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剪刀剪出大荔朝邑人的“中国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调研组在参观了大荔县文化馆剪纸展馆,对大荔朝邑剪纸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始熏样剪纸作品赞口不绝,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剪纸作品具有古朴、秀丽、色彩独具,散发出浓郁泥土气息的艺术和质朴的美,生动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趣和对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大荔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大荔"同州三绝"之一,被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中东府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缩影。


据介绍,大荔朝邑剪纸从明清到上世纪60年代都很流行,80年代后逐渐减弱,农妇凭借唯美的观察力和超强的记忆力,吸收皮影中的人物及场景造型,观察和体验人物外形、表情、心态,将皮影中的繁密装饰舍弃,用剪纸手法将戏曲人物展现剪纸艺术对戏曲文化,民间美术及民俗研究有很高价值,该馆近年的搜集、调查发现,朝邑剪纸虽然很多,但都已有失朝邑剪纸传统的细腻、沉厚特色,略带现代味。文化馆为抢救这一项目,为保护朝邑剪纸,多次开展展览、辅导、下乡等活动,对剪纸艺人进行摸底调查,还建立了资料档案,通过这些工作,带动了一批新人,使朝邑剪纸重生。



据传说,在明万历年间,同州府朝邑县南阳洪村一农妇,剪得一手好剪纸,为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伺读学士马自强赏识,遂将其所剪剪纸带入宫中,晋献皇妃。皇妃贴于窗上,引得后妃宫女纷纷观秀,竟也轰动朝野,从此朝邑剪纸名声大振。经过历代传承,流传至今。农妇们运用她们的聪明才智,吸收当地皮影中的人物及场景造型,用剪纸手法,舍弃了皮影中的繁密装饰,突出线条美与人物的情态美,用不同的表现纹路,如:狗牙、马牙、树叶、梅花、月牙、花瓣等形式,采用疏密对比、方圆对比、点线对比等手法,把长不过两寸的人物组成一幕幕的戏曲场景,惟妙惟肖的展现在窗户之上,这些隽秀、细腻的剪纸,诠释了她们对人生的理解、生命的诉述及真善美的追求。



剪纸艺人从人物的外形、表情、心态多角度地体验和体察角色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露在她们的剪纸作品中。如:嘴尖皮厚的窑婆,嘲谑诙谐的小丑;招摇过市的纨绔子弟;一身呆气的书生,老态龙钟的翁叟,含情脉脉的淑女;英姿飒爽的武旦;捧笏祝拜的朝臣;威武勇猛的武士……,一幅幅两寸长、一寸来宽的小纸片儿在它们的游刃之中变成了一个个性化的活人。把民间传说"老鼠嫁女",戏剧《白蛇传》、《李彦贵卖水》、《王良卧冰》、《拾玉镯》、《天仙配》等戏曲故事,还有传统的花草、树木、动物图案。朝邑剪纸是黄河、洛河、渭河沿岸民风民情、民俗的反映,定格在家家户户的窗棂。让这种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成为美丽大荔的一绝。


来源:渭南文明网  通讯员:李世居

记者:王晓宁   编辑:胜海  主编:董蓓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