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中国企业出海的“带路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3-07 08:47:32

亚马逊新卖家启航

摘要:在喜悦之外,我们也需冷静分析: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出海,仍然停留在“挑战者”阶段,还没有稳居创新的顶点。不乐观地说,就算抛开产品、技术有待提升的空间,即便在纯粹的“观念”层面,不少中国品牌思路还不甚清晰,常常陷入一些误区之中。

3月29日,Google的“ThinkWithGoogle”峰会在北京举办;然而,今年峰会的主角,却不像是它自己。  

会上,观众熟悉的中国品牌走马灯般上台分享,讲述他们在海外的成功。这其中,包括以“不将就”理念在海外取得快速增长,品牌美誉度颇高的一加手机;包括以《荒野行动》在日本市场打开一片天,成功入侵“游戏孤岛”的网易;包括在美国和西班牙爆红的泳装Zaful,这个看上去既年轻又时尚的品牌同样来自中国……  

2019年中国出海品牌50强行业分布图  

(资料来源:Google及凯度华通明略BrandZ™中国出海品牌)  

东道主Google对中国品牌给予盛赞。对台下的中国听众而言,这场面真像过年般热闹。  

品牌出海,别停留在“挑战”  

中国品牌在海外增长最速的地区是日本、法国、西班牙,而取得最多成绩的行业集中在电商、游戏和手机。抛开与到场小伙伴间的激情互赞,大场面上,Google对整个中国的品牌出海行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分析“出海质量”时,Google指出:中国出海,不光是“体量大”;相反,处于价值链中上段的高附加值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值占比已到六成,而高科技类制造业产值也已占到全世界的1/4,仅次于美国。  

Google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已不再是尝试和触碰,而是即将与各地的“本土巨头”展开正面碰撞。如果用“从零到一”的比喻来说,许多中国知名品牌的出海路,已进入第二阶段,这也是Google在多年与跨国企业合作中总结的重要经验:  

一、0到1的“开拓者”阶段:企业普遍面临的挑战是“怎么开始”。这时要确定入场时机和资源分配方式,赚到第一桶金;二、1到10的“挑战者”阶段:企业需要解决“怎么迅速复制成功模式”,高效迅速地海外扩张,收割更多市场红利,甚至挑战当地本土的巨头;三、10到100的“领先者”阶段:企业已经在多个市场甚至全球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业务重心需要逐渐转移到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品牌才能保持活力,打破生命周期,基业长青。  

品牌出海三阶段  

诚然,在喜悦之外,我们也需冷静分析: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出海,仍然停留在“挑战者”阶段,还没有稳居创新的顶点。不乐观地说,就算抛开产品、技术有待提升的空间,即便在纯粹的“观念”层面,不少中国品牌思路还不甚清晰,常常陷入一些误区之中。  

误区之一,是国内高速发展导致的偏见。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也导致中国的产业建设事实上已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许多地区的智能手机性能和中国大陆存在“代差”,而配套的网络环境也不见得像中国般覆盖广、速度快。  

因此,一些在中国司空见惯的内容和模式,在这些地区自然难以开展。这不只是“我做得够不够好”的问题,而是“他们能不能用”的问题。  

除了基础设施的差异,产业上中国也和世界多数地区存在不同:在国内,我们熟悉微信、微博这些中国独有的宣发渠道,在国外容易产生依赖本土渠道、依赖本地KOL的惯性思维。  

但实际上,通行世界的宣发渠道在许多国家并不太有本土特色,反而是Google这样超级巨头的平台。大平台的特色是服务很好同时规则很多,一些“逐个击破”的小技巧难以发挥作用,特别需要企业了解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  

误区之二,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懒惰。高附加值贸易成为中国出口主流虽然很可喜,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其中许多领域的显著不足,比如文化制品。都说中国手游击穿了不少发达国家,但早有许多分析指出,其中的一大原因可能在于“新鲜感”,而这大概并非容易保持的优势。  

在其他领域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问题。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功底,中国许多物美价廉的产品广受欢迎,但不具备“价廉”优势的产品在欧美的日子则不太好过。很多时候这并非产品本身不行,而是品牌建设不足所致。  

误区之三在于“为了出海而出海”,把出海当累赘,把品牌建设当负担。有这种思维的企业,在国内是理性的商人,出国则经常退化成急躁的“大款”:不惜一切代价争取买家,连打折带贷款地白送权益。最后生意做成,不仅赚不到钱,也显然得不到对方的尊重。  

这点,Google在29日峰会当天也明确指出:品牌建设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品牌成长本身,与销售成绩完全可以互相促进,而不是对立的两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