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口旧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说起正阳关的“三元口”,在古镇可是个妇孺皆知的地方。它大至在贯穿古镇一条南北长街的中段。

虽然现在经过这里已感觉不出它的特殊和魅力。可昔日的“三元口”却是古镇最为热闹的去处之一!

“三元口”得名于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

京剧有一出著名的折子戏《秋胡戏妻》。据说其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邱胡与妻罗梅英婚后第二天便被勾去当军了。一去十年渺无音讯。其妻在家操持家务,侍奉公婆,毫无怨言。

这一年邱胡得归,途径一桑园,见一美妇在采桑,仔细辨认,是妻子罗氏。为了弄清罗氏是否改嫁,品行如何,便想试探究竟。于是假做问路,对罗氏进行言语调戏,并以金银引诱。罗氏见状,一言不语,提起竹篮,跑回家中,紧闭门扉,对胡高声叫骂。

邱胡见此情景,羞愧不已,对妻肃然起敬。伫立在门外,百般解释,低声认错。最后得以谅解,夫妇重归于好,成就了一段佳话。老百姓便把罗氏采桑的地方叫做“桑园口”。后来这地方人烟集聚,逐渐繁华,不见了桑园。人们顺其谐音,叫出了“三元口”。无从考证,也许有年,月,日三元初始,开端之意吧!以祈求个祥瑞。

由于“三元口”居于镇中,据老一辈人口传,昔日的“三元口”热闹非凡,商铺,饭店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由此,这一段大街也就被叫成“三元街”了。

南北长街在三元口有一转角,耸立着一座石座雕砖的牌坊,高约八尺,拱门高四尺,古色古香。门匾上,面东书有“古羊石”,面西书有“三元口”正楷遒劲大字。牌楼以南便称为正阳关南大街,以北为北大街。该牌楼由于年久失修,。童年,记得三元街有杂货铺,饭店,水锅炉,银匠店等等,最知名的就是“南隆兴”遗址了。

解放前,古镇北有“北隆兴”,南有“南隆兴”。都是当时较为知名的私营企业,业主均姓李。三元口的“南隆兴”占地一千多平米,有着房屋百十间。经营南北杂货,日常生活用品。还开着一爿卷烟厂。解放后,在公私合营的潮流中,“南隆兴”收归公有,成了正阳供销社的棉麻仓库和百货日杂门市部。

彼时,生意倒也兴隆。成了古镇人常去之处。岂料一九六零年冬季一天下午,“南隆兴”突然起火,震惊了古镇!大火从下午一直烧到次日早上才算熄灭。当时火光冲天,染红了古镇天空,烧红了的瓦片像燕子似的满天飞舞。清早,“南隆兴”变成了一片废墟。知名的地标性建筑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当时真令多少正阳关人顿足叹息!

记忆中三元街饭馆颇多。有王家、范家、杨家等四五家。狭窄的三元口开了这么多饭店,可见它位置的特殊。

客商小贩往来于镇上贩运销售,四乡八集的农人肩挑车推农产品在市中叫卖,临近午间便都会来到镇中心的三元口饭店,吃饭歇息。那时正阳关的大众饭店很少有包间。大堂里摆着几张大方桌,围着长条凳。食客们便围在一起,家常饭菜撑个肚大腰圆。

入夜,饭馆的汽油灯(实则点的是煤油)烧的雪亮雪亮,人们三三两两来到饭馆,要上卤猪肉,花生米,炒盘肉丝,腰花。打壶“八毛冲”,吆三喝六的饮用起来,以便消除一天的劳累。

合作化后,私营饭店联营了,聚成了一家饭店。记得店名是“正阳饮食二店”。现在想起二店的早点水煎包(古镇人叫水炸饼子)还是馋涎欲滴。包子的馅料是碎粉丝,猪肉丁。两边煎的油酥焦黄,一层薄薄的油膜。一口咬下去,皮焦内软,满口是油。那种口感,那种味道,那种享受,久久不能忘却!现在品尝过很多种水煎包,却总不能吃出 “二店”的“水炸饼子”的味道。

昔日古镇上开有多家水锅炉,出卖开水。有的还带有茶馆。清晨,早起的人们聚在茶馆,沏上一壶清茶,来上几样早点,有的是闲叙友情,有的是洽谈生意,品茗谈心,好不惬意。

在朝阳的霞辉中,在香茗的清香里开启一天的生活,生意。记事起,三元口的蒋家水锅炉已不带茶馆了。只对外卖开水。三口铁锅按大中小依次安放在炉灶上。从大锅一头烧火,小锅一头的烟囱出烟。最初用的燃料是稻壳,满满地堆的大屋小屋全是稻壳。再后来就直接用烟煤了。附近的居民,商户会提着热水瓶,暖水壶前来“充”水。水价记得是一分钱一热水瓶。也有一次性购买“水牌子”的,一毛钱十个,用水牌子去充水。水牌子是用骨片制成,大小薄厚类似于现在学生带的校徽,上面刻有圆形的花纹,不同的水锅炉有不同的花纹,以便区分。那时,水锅炉生意很好,常常是需要排起长队等待。水锅炉的存在是古镇的特色,在其他镇子见得不多。

童年记忆最深的还是三元口的“王同盛”银匠店!店面不大,一个玻璃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银器。有项圈、手镯、脚镯、银锁,还有孩童帽子上缝缀的银菩萨(是我的叫法,不知是佛还是菩萨)。一顶小帽上缝有好多尊,小时候我也有过一顶。那样的童帽现在早已绝迹不见了。

那些银器,精工细作,外形古朴美观。而且全是手工制作,且不像现在利用现有的模子打造,全凭银匠师傅的技艺随意敲打而成。每每从那经过,都会忍不住驻足观看。出于好奇,我会站在旁边,静静地,仔细的观看银匠师傅是如何把一块旧银元做成一件好看,好玩的银器的。好奇那用嘴吹的喷灯居然能融化银元,那小巧的锤子能辗出那么细的银丝……

王同盛银铺的产品遍布古镇的寻常家庭。女儿佩戴的一幅银镯就是那时制作的,已有六十年历史,现在看起来仍然典雅别致,让现代大都市的人都惊叹,羡慕不已。王同盛银铺现在已经得以传承,开了几家分店,颇具名气,“王同盛银铺”业已成了正阳关的一张名片。

游走在南隆兴遗址,见不到了那岁月雕刻的,条条车辙的石板路;嗅不到了那透着乡情、水炸饼子的诱人的香气;触不到了那引以为傲的,仙风道骨般的古羊石牌楼。代之的是一群水泥钢筋建筑的民居小楼。

驻足三元街,怅然若失,感慨万千。沧海桑田,岁月轮回,似剑的光阴无情削去了三元口昔日的风采,让它退化成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寂寥的街巷。也在人们不知觉中抹去小镇的古朴,褪去了繁华的光环。古镇的“古”渐渐逝去,奈何!追忆,发掘,挽留古镇的历史文化遗迹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高  怀  和

2017 年 8 月 3日 于 古 寿 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