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动——品读花间词(23)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品读花间词(23)——莲动


  江畔,相唤。晓妆鲜。仙景个女采莲。

  请君莫向那岸边,少年,好花新满船。


  红袖摇曳逐风暖,垂玉腕,肠向柳丝断。

  浦南归,浦北归?莫知。晚来人已稀。

河传


  这首词写采莲少女的风情。


  上片开头勾勒江南清晨中的采莲少女,景美,人更美。“江畔、相唤”四字写尽江南采莲女天真烂馒、嬉笑相招的情态。随后“仙景个女采莲,请君莫向那岸边”一句有多种猜测。有说是船夫提醒的,有说是路人提醒的,有说是词人作为第三人视角的一种叙事方法,总之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花船少年。接下来笔锋转至花船上少年,这段文字是引发本词情感主旨的关键。“好花新满船”为鲜艳美好的景象,实为渲染船中少年的青春年少与风仪气质,对于情窦初开的采莲少女有种微妙的吸引力。

  下面的笔墨又落到采莲女身上,和风吹拂、柳丝荡漾之中,她们红袖摇曳、垂腕采莲的景象清新动人。一句“肠向柳丝断”透露了采莲女的幽微心曲。柳丝为物纤柔细长,喻少女心思的微妙细密,轻漾飘摇,巧妙点出了采莲女对少年的暗自倾慕。同时,也可解为少年身处柳树边,惹得少女们的目光不时向丝丝垂柳边看去,关注他的去向。这里“肠”指采莲女,“柳丝”就有双关之意,既指柳树边花船上的翩翩少年,也借喻春情荡漾如柳丝。“肠断”一词已非少女怀春的泛泛之意,而指情思的深切与急切。“肠断”中用“向柳丝”三字隔断,构句巧妙。


  结尾二句写采莲女见少年后的情思恍惚,不辨归宿。从南浦回家?还是从北浦回家?主意难定。表现出采蓬女对船中少年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意迷茫心情。同时,也指采莲女抬头看那柳边花船上的少年已不知去向,情不自禁地猜想:“他是从南浦去了呢?还是从北浦去了呢?”“浦南”、“浦北”是女子的自言自语,可见其失魂落魄、不知所归、直到天晚人稀的恍惚状态。

  《河传》这种词牌的特点是句式和曲调节拍短促,换韵频繁,像这首词中就连续换了几个韵脚。“畔、唤、鲜、莲、边、年,船、暖、腕、断”等,句型富于变化,韵脚再三变换,给人以繁音促节之感,填词难度是很高的。


  明人王世贞将温词概括为“艳而促”,并说“花间犹伤促碎”,这种“促碎”其实是词与音乐的一种关系。词最初就是用来唱的。音乐的节奏感是词的本质属性之一。故清人沈曾植说:“所谓词之境界,有非诗所能至者,此亦一端也。”“花间词”是词人“倚声填词”的结果,音乐感是它的特点。正是这种与音乐共生的关系,使词中的情感内容也得到了强化。


  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只能读读词的文字,无法亲耳一听当年它的弦歌之美了。

  到了夏天,路边常有小贩拿着一把把新鲜的莲蓬叫卖。家人往往会买上几个回来,剥开莲衣吃那莲子。莲子清甜,也有些涩和微苦。于是就剥了好些煮在粥里。喝着莲子粥,咀嚼着来自湖水深处的一份幽幽滋味,一丝温暖的回忆便会在心底升起,想些与莲子有关的童真岁月,想起曾经读过的美好的采莲诗词。就如同鲁迅先生《好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也曾经无数次梦到江南。摇摇晃晃的小石桥,白色翅膀的水鸟,青青的菱角,肥硕的莲蓬,馨香的荷风,飞扬的裙裾,少年的笑颜……一瞬间宛若清晨的水雾,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江南情结。


  采莲,历来是一种美好的意象。自古江南吴越之地,水道纵横、池塘遍布,多植莲藕。在那片美丽的吴山越水里,春岸堪折柳、湖中可采莲。夏秋之际,少女多乘小舟出没莲荡中,轻歌互答,采摘莲子。衣裙飘扬的采莲少女轻歌浅笑,人面与莲花相映红,那是一种浸染到了骨子里的诗意和说不出的美感。如水的江南,像一张慢慢铺开的宣纸,纵使历经千年颜色依然不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就说到:“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文人词客往往将此情景,写入赋、诗、词等抒情作品中。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关于采莲的名篇佳作。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莲叶何田田”是指莲叶繁茂、高低错落、连绵不绝的样子。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出一种朴素明朗的民歌风格。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虽没有人物描写,但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南朝梁元帝萧绎所作《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王昌龄《采莲曲》:“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忆郎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其实在南朝的时候,采莲不是目的,可以看作是“兴”,目的是在说“莲子”的“莲”。因为古代“莲”字还有“恋”、“怜”之谐音意义,意为“爱恋”和“怜惜”。


  采莲会有丝,“丝”与“思”有关,采莲当然就会与爱情有关。这就包括吴越少女种种细腻的感情:倾慕,思念,羞涩,幽怨……因此,采莲诗成为朴实地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表面上,是写姑娘小伙采莲的情景,实际上,也是写男女青年相爱的情景。荷花盛开的湖面,碧水蓝天之中,他们荡舟心许。


  李白一生游历天下名山大川,足迹也到过江南吴越之地。这位才情纵横、文思豪放的大诗人,“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漫游会稽若耶溪时写下了一首《采莲曲》:


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这首诗将吴越采莲女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她们新妆打扮,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和风阵阵,吹起她们的衣袂,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爱慕流连,一片旖旎风光。

  他还写过五首《越女词》,其三是:“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女子在若耶溪上采莲,莲歌飘散,突然发现层层绿叶红莲中有客乘舟而来,赶紧巧笑着调转舟楫躲进密密的碧叶之后。小儿女情态颇有趣味,体现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越女词》其五也值得玩味:“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新妆的若耶溪女子肌肤胜雪,乘舟荡漾于“新波”之上,波光人影相互辉映,景色极美,颇有“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感觉。


  温庭筠写过一些采莲题材的词作,除前面的《河传》一首外,还有《荷叶杯》多首。其一为: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

  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这首词写破晓时的荷塘景色。前四句写波光荷影,露珠滴滴,绿茎红花,缭乱其间,清丽可爱。后两句写情,面对清凉的水风,神情悠然。《栩庄漫记》评道:“全词实写处多,而以肠断二字融景入情,是以俱化空灵。


  其二为: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

  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


  这首词写月夜采莲女的惆怅。波平如镜,秋月如雪,采莲女子面对寒浪,心生惆怅。言尽而意韵深长。


  其三为: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

  小船摇漾入花里,波起。隔西风。


  “楚女”泛指南国女子。“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湿愁红”,即雨湿带愁的荷花。“隔西风”指小船已去远,隔风相望。


  这首词是写目送少女驾舟归去的一霎那所引起的淡淡哀愁。


  这哀愁是岸上送别者的哀愁,也是少女的哀愁,只是送别者并未出场,却从行者眼里写出。用雨湿花红烘托气氛。花红无所谓愁与不愁,但在朝雨归去的离人眼里,却带上了愁的轻纱。小船驶入花丛,本是极美的境界,只是风起波掀,人又远去,无影无踪,顿感茫然若失。


  采莲词源于南朝《采莲曲》,自晚唐五代温庭筠、李珣等人开始创作文人采莲词,至欧阳修、承源拓等,写出数量可观、风神秀丽的作品,开拓了采莲题材的新境界。


  欧阳修的采莲词在题材与内容上以描写采莲女的美貌、悦人心旌的采莲歌、对心上人的思念为主要内容,但写法独树一帜。如他的这首《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看越女采莲,那是多么曼妙的动作,秋天的岸边又是多么美丽的场所。起首三句把她们的绰约风姿、婀娜体态勾勒出来,鲜明如在眼前。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写得好,罗是一种轻柔的丝织材料,轻罗裁成的衣服,轻盈,纤巧,精致,穿在采莲女身上有种美好的风韵。金钏就是金手镯,在采莲女的窄袖之中隐隐可见,别有一种含蓄、朦胧的美。


  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是非常精妙的神来之笔:少女伸手采莲时忽然看到水中人面和花色的掩映,一片神光的闪烁迷离。芳心是形容采莲女的心灵。“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丝”者,“思”也。以此“丝”之乱拟彼心“思”之乱,绝妙的双关寓意。


  下片“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天晚了,起风了,湖上涌起阵阵波涛。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这种美丽水禽能引起采莲少女关于爱情的美好联想。

  “露重烟轻”描绘暮色。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天地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只隐隐地听到远处渺茫的歌声,她们都划回去了。采莲女的焦急之情,令人可以想见。结局怎样呢?


  “离愁引著江南岸”一句似茫然若有所失;是采莲女若有所失,还是看到这一幕的词人心里若有所失?


  好风拂过,原来不是莲动,而是心动了。

本号长期征稿,要求原创,QQ 917293188(微信同号)


-------------------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E-mail917293188@qq.com,电话:0377-62751636。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