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恩施州主流传媒有限公司关注
-黄四姐-
点击播放《黄四姐》(陈涓版)视频
视频来源于网络
民歌赏析
《黄四姐》是在恩施州广泛流传的土家族民歌经典,它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生动欢乐的情爱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情节,被誉为中国民歌中鲜艳盛开的奇葩,经历百年而不衰。解放后曾多次被省州县文艺工作者改编,1980年后曾被灌制成录音带在全国发行。随着时代的变迁,《黄四姐》的歌词不断的演变更新,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机。
歌曲《黄四姐》有着其它民歌不能替代的表达方式,表演非常的生动活泼。
它所涵盖的的音乐形式以及内容对土家族人民的世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勾勒出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爱情带有美好憧憬的朴实性格。客观的说,《黄四姐》不仅弘扬了土家族民族个性,更承载了土家族人乐观开朗的态度和面对生死的豁达。
民歌来源
民歌《黄四姐》至今已传唱150多年,起源于建始县三里乡。
建始高坪、三里、红岩是恩施州通往宜昌的门户,早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高坪、三里和红岩就已出现市肆,商业一度繁荣。清末,一批汉帮客商每年春秋两季从宜昌、沙市、武汉等地来贩卖洋布、针线、丝帕、裹腿、头绳等商品,在施南府境内肩扛布匹,手摇铃鼓,走街串巷叫卖,或下乡赶场,深入到农家屋场兜售货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民间的文艺家有了创作的灵感和题材,也赋予了《黄四姐》非常浓厚的民族底蕴和地域色彩。
关于《黄四姐》,有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三里老村寨子就居住着数百户黄氏家族。一天,来了个俊俏的外地货郎哥,黄氏众姐妹围住他要买针头线脑,货郎哥非常乐意,日后便隔三差五来寨子,慢慢与黄氏姐妹相熟。货郎哥时常打情骂俏挑逗黄氏姐妹,其中一个姑娘叫黄幺姑,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黄四姐”,长得漂亮水灵,会唱歌。
贺二郎看见黄四姐眼睛一亮,顿生爱慕之心,为了讨四姐的欢心,就以低于成本的价钱卖给她许多货物,四姐也因为贺二郎的坦诚和英俊对他有了好感,留他下来吃饭。此后贺二郎便三天两头的去黄家卖东西,两人彼此熟悉后又给黄四姐送了许多绸缎、金簪子之类的物品,黄四姐渐渐对这位货郎哥心生爱慕之情,不久两人便结婚了。
尔后,人们便把货郎哥和黄四姐这一段编成喜花鼓《货郎哥》传唱,后改名为《黄四姐》。
“文革”期间,《黄四姐》等一批优秀民歌被迫停演。1983年恩施自治州成立时,县文工团组织挖掘整理建始民间歌舞,三里乡的《黄四姐》与茅田乡的《车车灯》、长梁乡的《丝弦锣鼓》等节目参演建州文艺晚会,《黄四姐》受到特别青睐。此后,《黄四姐》作为建始的保留节目,在云南、贵州、重庆等地演出。
《黄四姐》唱响省内外,不仅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成民族风情片,2002年还在西部频道的“黄金旅游线”播出;2004年春节期间,湖北选送24首民歌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大赛”,唯有《黄四姐》有幸入选,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2005年,恩施州政府将《黄四姐》起源地建始县三里乡老村村定为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重点保护以《黄四姐》为代表的喜花鼓。
贺郎和黄四姐的对歌是土家人以歌为媒,自由恋爱的典型代表。《黄四姐》的成就并不是简单几句就可以说完,它流传于世久唱不衰,人唱人爱,优美的山民歌题材,边唱边跳边创作的表演形式,土家特色的虚词活用,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风采,散发出浓浓的民族艺术芳香,展现了《黄四姐》无与比拟的独特艺术价值和厚重的社会价值。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
主办:恩施州主流传媒有限公司
主编:万鹏
编辑:杨姣
法律顾问:杨文斌
QQ:491316592
电话:0718—898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