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戒子纳须弥 许传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言  论 






芥子纳须弥


许传良


  抑或疲于应对大型展事,抑或工作环境使然,近来我常于案头书写小品,或自斟俚句,或书写嵌字小联,有时书毕悬壁审视,竟有超过以往书八尺以上大作品的喜悦,想来不无感慨。

  书法小品之作,不在于小,而贵在于品,在于精致而可品,亦因其形制小,能一览全局而得其三昧。中国艺术,始知真放在精微,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诸如一些书法经典,尺牍之内,见诸性情;《世说新语》,三言五句,便道出玄远幽深、放浪形骸之意;唐诗三百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谓含英咀华,韵味悠长。明代小品文,语言简练生动,篇幅皆不长,而有无限深远之意。再比如时下颇受藏家热捧的民国时期文人手札、书稿等,小而精,因现出文化品位而大受青睐。笔者亦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参观“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这批家书堪称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几乎没有一封家书超过两三平尺,反而在张张泛黄的信笺中,现出了很多文之趣与艺之魂,至今记忆犹深。

  曾几何时,展厅效应应运而出,强调视觉冲击力,涌现出一些擅长创作或曰制作大幅作品者。二王一路本属典雅蕴藉风度,一味地展大书于六尺或八尺条幅之中,虽说笔法可以转换,但总是少了许多可以品味的东西,只见二王形,难留二王韵。笔者不明白的是,众多钟情于大字行草者,为什么不多多借鉴明清书家高堂大轴而发扬光大呢?

  不仅如此,近年全国大展中的众多入选作品,也有这种求多比大现象,比如作品中的字数越来越多、尺幅一定要大,几乎没有一件四尺整纸作品,等等,也使得众多作者盲目跟风,致使好多国展入选作者在作品集中只能见到自己作品的局部图片,不无遗憾。再者是画廊等市场因素的介入,对于喜好创作大尺幅且乐此不疲等现象,亦推波助澜。作品以平方尺论价,故本是一首唐人七绝,用小字行草风格,写之于斗方,完全能够体现功力与性情,却写于四尺或六尺整纸。实际上,两种情况相较,艺术水准小尺幅一般优于大尺幅,而市场价格却因尺寸不同而悬殊很大,窃以为,这也是时下很多市场运作的展览与活动中,多见丈二、丈八等皇皇巨制的原因之一。

  当然,书法小品必须注重含金量,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已经落幕,其在书坛的影响也似乎渐行渐远。笔者曾经通过媒体欣赏过几幅获奖作品,学习之余,觉仍有商榷之处。小品创作,应关键落实到书写本身,以审美格调为主旨,以笔法、字法、墨法等书法本体为核心,但作品中仍然露出很多经营的痕迹,诸如条块分割等,不一而足,作者将很多时间都耗费在了书写之外。试想,书写之时若始终想到“人靠衣裳马靠鞍”,则字中静气何在?韵味何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东坡在《超然台记》中的首句文字,已经透出了大千世界皆可观、燕处超然之哲思。所以大尺幅作品有可观,小尺幅作品也不可小觑,并将会进一步得到书坛重视,好在近期的国展征稿中已有了要求:“小字类作品(如小楷)尺寸为4尺整张以内(高度不超过138cm,宽度不超过69cm),一律为竖式。手卷作品尺寸高度不超过35cm,长度不超过248cm。”等等,诸如以上在创作尺寸方面的详细规定,前所未有,正透露出了一种引导作者树立精品意识的良好态势。

  近日拜读张瑞田先生发表于《书法报》上《邂逅良宽》一文,文辞恳切,受益良多。而文章末尾几句,可谓意味深长:“今天写字,劲使大了。纸张大了,点画大了,书法家的动作大了,展厅大了,印章、笔、砚台大了,写字中的世俗欲望也大了……”此刻,我不禁由“大”想到了“小”,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书者应该重视小幅作品,因为大家最终都会明白,一件优秀的小尺幅书法作品,定能小中见大,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芥子纳须弥,反而因“精”而能“品”,因小而可观。

  我们期待着当代书坛这一理性的回归。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