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在康复中的应用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小儿推拿疗法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肌肤柔软、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力低下、在外易受风寒湿热侵袭,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发病容易、迅速传播),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和部位施以不同的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的外治疗法。



主要适用对象:

6岁以下小儿


顺序:

头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头面→胸腹腰背→上肢→下肢


时间及次数:

1-2次/d,20-30min/次。

一般刺激量较小的手法如滚、推、揉等,操作次数多;刺激量重的手法如掐、点、叩击等,操作时间短)


使用介质:

如按摩油等,润滑皮肤,提高疗效。

操作者应双手清洁,剪短指甲,避免佩戴手表、戒指、手镯等饰物。


常用推拿手法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

推法、揉法、按法、搓法、拿法、捏法、擦法、捻法、摇法、拍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除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以外的一些特定穴位。有点状、线状和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1.直线方向

 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


2.旋转方向

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


3.垂直方向

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


痉挛型脑瘫


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时,可根据其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障碍两个特征进行治疗。双瘫,侧重于治疗双下肢,腰腹部;偏瘫,侧重于治疗偏瘫侧的上下肢及对侧头顶颞部。治疗原则:缓解痉挛、疏通经络。


操作


体位:

仰卧位或坐位。


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向上经神庭穴推至百会穴,反复操作3遍,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穴位,每穴约0.5min,以酸麻胀得气为宜。用一指禅推法,推以上头部四条标准线,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遍,用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用双手五指梳法从顶部分梳至耳部,反复操作5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痉挛。


仰卧位


1.按揉肩关节周围及上肢软组织,从肩到腕,反复操作3~5遍。


一手固定患儿的上肢,另一手用滚法,从肩到腕,滚上肢3~5遍。用拇指螺纹面点揉以上腧穴,每穴约0.5min


以酸麻胀得气为宜。轻摇肩、肘、腕、指关节。揉搓上肢,捻五指各3~5遍。




2.用按揉法,滚法作用于下肢前侧(从腹股沟至髌骨上缘),内侧(从腹股沟至股骨内侧髁),外侧(从髀关穴经足三里至解溪穴)。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双侧下肢屈髋屈膝,摇髋、膝、踝关节及腰部3~5遍。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主要特点是肌张力低下,抗重力肌发育障碍自主活动的能力低下,呈软瘫状态。推拿时应给予稍强手法刺激如快速牵拉、挤压、推压、拍打、叩击、擦刷等。


治疗原则:

强筋壮骨,活血生肌。


操作:

用拿捏法或推揉法作用于肩及上肢部的手三阴经络,手三阳经络。3~5遍。推压或挤压肩肘腕关节各半分钟。腰背部,下肢后侧部取穴及部位:肺俞、肝俞、胃俞、脾俞、命门、腰阳关、八髎、环跳、居髎、承扶、委中、承山、飞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条侧线,下肢后侧部。


脾胃虚弱的推拿方法


术者用拇指桡侧或食中指二指指面沿指尖至指根方向直推患儿拇指桡侧300~500下,取左手或右手均可。       

         

可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清大肠


术者以拇指桡侧面着力,沿小儿示指桡侧缘,自指尖直推至指根300~500次。有消食导滞作用,适用于便秘、食积患儿。



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旋摩5分钟。能健脾和胃,为小儿常用保健手法。术者用中指指端按揉中脘穴100~300次。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食积、嗳气等。



癫痫的推拿方法


拿按风池,拿3~5次后按1次,操作1~3min。可平肝熄风,开窍醒神。


推天柱至玉枕


术者以中指指面自患儿天柱穴推至玉枕。天柱透玉枕为治疗癫痫之经验用穴,可调整脑部的经气,有熄风止痉作用


禁忌症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附:基本小儿推拿手法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
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
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五指节】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100~200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
[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



【板门】
[位置]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



【手阴阳】
[位置]掌侧腕横纹。又称大横纹。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功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小天心】 [别名] 鱼际交
[位置] 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 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用] 清热镇惊,利尿,明目安神镇惊
[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老龙】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老龙。
[功用]开窍醒神,退热。
[主治] 突然昏厥,虚脱气闭,心火实热,急惊风。


端正】
[位置] 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左端正尺侧右端正。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用] 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主治] 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内劳宫】
[位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劳宫。揉100-200次。
[功用]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外劳宫】
[位置] 。
[操作]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功用] 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能发汗解表。掐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
[主治] 受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



【一窝风】 [别名] 外一窝风。
[位置] 在手腕背侧,。
[操作] 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用]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主治] 一切腹痛,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总筋】 [别名] 内一窝风。
[位置] 在掌后腕横纹之中点。
[操作] 以指按揉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
[功用] 镇惊,醒神。
[主治] 惊风,夜啼,潮热,呕泻等。



【退六腑】
[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推六腑。
[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热证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膻中】
[位置] 在胸骨上,,属任脉
[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名分推膻中
[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腹阴阳】 [别名] 腹。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肚角】
[位置] 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操作] 用拇、示、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功用] 此穴为临床止痛要穴,对寒性腹痛及伤食腹痛也相当有效。
[主治] 腹痛,腹泻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脊柱】
[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龟尾】
[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涌泉】
[位置] 在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
操作] 用拇指面向足趾推称推涌泉;用指端揉,称揉涌泉推揉50次
[功用] 推涌泉能引火归源,退虚热,止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足心发热及心中烦闷)以及烦躁不安等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