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基本结构体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一,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服复兴,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男式汉服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左传 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二,体衣

    《释名 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曳撒等;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三)上下通裁制: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上衣,叫做长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长度方面当时还没有定制。

    是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

 

三,足衣
    足衣亦即袜履。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一)履。

    《释名 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说文》云:履,足所依也。

    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

    《字书》说:草曰屝,麻曰屦(),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 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诗 魏风 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屝。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屝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屝粗些。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复底的鞋有舃(xi4。舃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后来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二)韈。
    也作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四,饰件

    佩饰是以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一进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明社会,分等级、定尊卑,则成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存等差。如韘,天子、诸侯用象骨,士则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诸侯以石。当今则不必拘泥这些。
    古时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不过,如服装分男女一样,佩饰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区分。
    (一)女子饰件:

    头面: 笄,簪,钗,步摇,梳篦,花钿,胜,玉梅/雪柳,闹蛾,花冠/凤冠,假髻   

    耳饰: 簪珥,耳玦,耳珰,耳环,耳坠

    项饰:  串饰,项链,项圈,缨络,项锁,霞帔

    臂饰: 镯,钏,戒指,护甲

    佩饰:

    妆容: 大致可分为红妆白妆两类。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妆容,如花黄,花钿等.
    (二)男子饰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比如容刀、觽韘、佩剑;而笏头带(玉带),带钩,钩络带,绶(大绶、前绶、后绶)等则是与男式服装的特有装饰;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饰件,如充耳,容臭,玉佩。

昊炁文苑

旨在復興和傳承漢服、漢文化

長期組織:

漢服活動、文化講堂、同袍雅集


昊炁微刊

長期征集文化原創寫作、文化知識、交流等各類相關文章

歡迎投稿至郵箱: haoqiwenyuan@163.com

微信号:haoqiwenyuan

(同袍们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昊炁文苑微信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