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何解一段离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明月几时有,月如钩,何人相约黄昏后;

明月几时有,月当头,何解一段离愁;

明月几时有,上高楼,何时才是团圆时候。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去看一部电影之前,既不清楚故事情节,也不太想预先知道。


不再做电影记者之后,对电影宣传的各种消息已经无感,不关心。所以,经常是坐进影院,开演前都不知道影片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种感觉跟少年时一样,兴冲冲地跟着妈妈去看电影,看电影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人开心。


许鞍华的电影肯定是要看的,周迅的电影也要看。所以,对《明月几时有》一直期待。


开场就是梁家辉在回忆。梁家辉老了。曾经,他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明月几时有》里,他演已经变成老人的当年那个抗日少年,脸上的老年斑显然是刻意为之。他不时作为回忆者出镜,穿插在影片中间,讲述断断续续,是香港街巷弄堂里最普通的老人,几乎没有扮演的痕迹,回到朴素原点,也好像回到梁家辉本人。


1940年代的香港,,一件很著名的事,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以小学老师方兰、神枪手刘黑仔为代表的普通人,成功搭救了茅盾、邹韬奋、柳亚子等文化名人逃离香港……


那是一段于我非常陌生的历史,以至于郭涛扮演的茅盾出来很久,我都没反应过来这个“沈先生”是沈雁冰。郭涛、蒋雯丽(演沈太太)、叶德娴(演房东太太),开场出现的,都是会演戏之人。尤其叶德娴,“桃姐”之后,再度让人折服。所以,大家都夸她好。这位资深前辈确实厉害,把一个精明会算计的房东太太演得活灵活现。她也是一个母亲,会在对女儿的絮絮叨叨中,不经意夹一个馒头过去,那时候大家饭都吃不饱,数着米粒煮一锅粥;她还心细如发,即刻就知道女儿在偷偷抗日的行为,却不像一般电影里的愚妇,哭天抹泪央求着阻拦,她像那个年代所有中国人一样痛恨日本人,只是担心,瘦弱的女儿会不会承受不起,“别连累了队友”。


女儿方兰离家的时候,走得那么稀松平常,母亲也没有表现出依依惜别不知相逢几时的悲伤,可是,悄悄追上去塞进女儿手里的一柄长伞和一只金戒指,足以让人感受她心里深重的爱,有种眼泪被堵住的憋闷。母女再见,还是平淡无奇,好像每天上下班回家一样平常,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观众预感母亲注定会和女儿一样为反抗日本人做些什么。


因为叶德娴演得出彩,有人评论其他年轻演员的演技被“秒杀”了。这点我不同意。看看周迅在得知母亲被抓,为了保全自己的东江纵队和刘黑仔的短枪队而终究无法前去营救的那场戏——当做出这个决定以后,漆黑潮湿的山间小路,她缓缓蹲在地上,只有弯曲的后背,呈现隐忍恸哭,留身边同样无能为力的彭于晏。暗夜无边,散发着绝望气息,周迅瘦弱单薄的背影,轻轻颤动,传递出来的痛和伤心,却是排山倒海的。


还有每一次出现都身手敏捷,甚至有点儿玩世不恭的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拿一床棉被轻松干掉坏蛋的麻利,骑着单车扬长而去的轻松样子,帅得让人竟恍惚在无情的乱世找到一丝快乐——那是生命的亮色,是活着的希望。


还有对吃津津乐道、温文尔雅的李锦荣(霍建华),有着繁花似锦富家子弟的名字,长得也俊美文雅一表人才,,却肩负着传递情报的隐秘重任。有一天,和分手的方兰在码头重逢,在对方的愕然与了然中,他微微一笑,一句“为了避免有人跟踪我,我就不过去抱你了”,道尽离别后从未放下的牵挂和爱念。而那一别,正是永别。


乱世中的生离死别,从来无法预料!如同影片最后刘黑仔和方兰的对话,能像他们那样好好告别,已算奢侈。如果解放了,你来找我,知道名字,应该找得到的——方兰告诉刘黑仔自己的真名叫孔秀芳。那时候的人简单,知道一个名字,好像靠诚意,就能够找到对方……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真好,没有之前李锦荣出画后的一声枪响。周迅和彭于晏都年轻貌美地站在我们面前,告别而已,就算来日不得再见,走出影院的我们仍可以在心里浮想联翩——解放时,他们应该能找到彼此吧!应该会的!我们甚至可以幻想着两人四目相望时眼中定是笑意流转,因百感交集而泪光闪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